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协调方可长久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14日   第 05 版)

  我们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坚持协调?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发展的进程从来不是齐头并进、整齐划一的。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而这正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意义所在。

  协调是历史的传承。从新中国历史上看,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成功之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精辟分析了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带有全局性的十大关系和十二个矛盾,包括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提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协调是实践的指导。对当前的中国而言,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而逐渐显现和加深。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加剧社会矛盾,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防止“木桶效应”,避免使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

  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基于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历史一再证明,协调方可长久。

  在当今中国,“协调”一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共同打造一个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共同富裕的更加均衡的发展新格局。

这5年,协调发展剑指不平衡
协调方可长久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