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张禹华:“每个人都是使者”(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31日   第 08 版)

  图为张禹华(右一)看望军烈属。

  曾经,他也只想赚点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够了,但是,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海外,每个人都是使者,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传递中国的声音。在有需要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公益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他就是德国华商张禹华。

  

  “起个带头作用”

  “我觉得做公益对自己而言是种升华。”眼前的张禹华说起自己的故事时常常爽朗地大笑,不过,谈起公益,会变得一脸严肃。

  今年4月,经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牵线搭桥,贵州统促会协调德国华商联合总会、《欧洲新报》开展以“携手海外公益力量,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德国华商贵州公益行”。此次活动中,德国华商联合总会副会长、德国汉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张禹华和秘书长范轩个人出资人民币30余万元,现场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晴隆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3个县的99名贫困中小学生发放了助学金(2000元/人),给9名军烈属、9名优秀乡村教师发放了慰问金(2990元/人)。

  “我们现场发放红包,效果很好。说实话,二三十万元,个人度假可能很容易就花没了。花在公益上,更有意义。而且,我们这个项目初步计划为5年,资助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现金为主。”张禹华说,“我们希望能起个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华人加入进来。”

  从海军大院走出来的张禹华当过兵也吃过苦。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到德国没多久的他借了5万马克,盘下一个中餐馆。但是半年后,这次尝试就以失败告终。

  “年轻时觉得自己了不起,胆子大,什么都敢干。从未经过商,却敢一头扎进中餐馆。现在想起来觉得真是可笑。”回想起当时的经历,张禹华一派云淡风轻。

  “生意失败了,借人的钱得还啊。”为了还钱,张禹华从“老板”变身“跑堂”。“那时候,我的德语不好,只能在中餐馆打工。不到半年时间,我换了5家,收入是工资加小费,一家比一家挣得多。后来我工作的一家中餐馆,老板很好,我不仅可以留下所服务顾客消费额的9%,还能拿到5%的小费。那时候,我差不多每6个星期买双鞋,因为跑堂,费鞋。”省吃俭用,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张禹华攒了3万多马克,加上餐馆剩下的钱,还上了债,结束了他口中那段“噩梦”一般的日子。

  自己困难时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让张禹华在自己经济开始宽裕之后很自然地走上了公益之路。他曾为汶川地震受难者募捐、资助北德地区华侨华人,他常年资助云南四川等地的贫困大学生,还多次赴云南等地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出资为贫困地区修建教学楼、配套设施和水站等。

  “原来做公益,我都是悄悄地做,不愿大张旗鼓。现在是另一种方式,主要是希望吸引更多人一起参与。”他笑着说,“今年,我牵头成立了德国华商‘一带一路’基金,挂靠在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下面,我筹集了200万元人民币。我是董事长。做公益也要讲方法。在国外,通过基金会做公益是比较成熟也是比较规范的做法。大家把钱捐到基金会,有专人监管,也容易找到合适的公益项目。今年,我们这个基金会成立不久就参与了中国侨联缅甸‘光明行’的项目。我觉得很有意义。”

  “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付出”

  “在国外,我们每个华侨华人都是小小的使者。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也没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来自身边的我们这些人。”张禹华说,“原来,我像很多人一样,只是闷头过自己的小日子,能多低调就多低调。现在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不是虚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付出。”

  人在海外,更爱国。很多海外华侨华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华人圈中流传着很多小故事。比如,在德国的一位中餐馆老板一听说中国有地方发生了水灾,第一时间就开车到大使馆捐钱,留下几万块钱,不留名也不要收据。

  “其实,在德国,华人参与公益活动很多,但是因为有些人有避税漏税的情况,所以不愿宣传。爱国之情令人感动。但是,避税漏税却极大地损害了华人在当地的声誉。”张禹华说,“今年我参加了国侨办和中国侨联的几个会议,很受教育。我们在海外,应该先做好当地的合法公民,才能不给华人群体和中国形象抹黑。而且,现在,也不能再仅仅想着‘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往回带,也要注意融入和回馈所在国社会,才能树立华人群体新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使者作用,也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德国,张禹华从事的是机械零部件的进出口贸易。因为生意关系,他和德国人打交道比较多,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华人整体形象的重要性。

  “中餐馆、打黑工……这是原来很多德国人对华人的印象。现在不同了。学习好、教授多、有钱……就说我们德国华商联合总会吧,协会中1/4的成员是有博士学位的。”张禹华难掩自豪之情。

  要提升华人形象,必须从点滴做起。张禹华正在努力。因为平时和德国人打交道比较多,信息来源也就相对较多。去年,有所德国的中学要建一个中国文化图书馆。校长就找到了张禹华,说缺1万多欧元。“捐款做公益,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能提升形象,还可以抵税,这是多赢,何乐而不为?我捐了两万欧元。”

  此外,张禹华还谋划在德国成立一个基金会。“目前,法律咨询已经完成了,争取今年之内搞起来。这是规范做公益。”他说。

  怀着感恩之心前行

  张禹华有一颗感恩之心。“我运气很好,总能遇到关键时刻给予我帮助的人。”他说。

  初到德国,经营中餐馆失败后,张禹华回归校园。“我觉得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还是应该回归自己的专业。”于是,大学学习机械系金属材料专业的他进入汉堡的一所大学继续深造。

  3年多的时间里,张禹华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那时候我已经人过30。在德国读大学不需要交学费,但是要自己赚生活费。我打过很多种工:工厂包装工、机场打扫飞机的清洁工、EMS帮客人寄送行李箱的搬运工等。汉堡的机会很多,随便干点什么,生活都没问题。”

  1995年左右,张禹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我太太给我介绍了个活儿,跟着一位从事机械零部件进出口贸易的爱国华侨林先生做生意。”张禹华说,“林先生可以说是我生意道路上的启蒙导师。而且,这门生意刚好与我的专业相符,可以学以致用。”

  后来,林先生因病去世。“他太太就跟我说,小张,我这里有两个小客户,转给你吧,虽然帮不上大忙,但是吃饭够了。”就这样,1999年,张禹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当时,大部分华商都是从事服装等轻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我所在的这一行竞争小,运气不错。”

  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99年底,经同学介绍,张禹华成了上海大众在德国的采购代理商。“上海大众需要在德国采购许多物料,他们有固定的供货商,我需要做的是每周把所有物料集中起来打包发到上海。刚开始,我以为就是两三个月的事儿,就想给朋友帮个忙就算了。没想到这成了我公司的一项长期业务,而且越做越大。”

  做到第四年的时候,张禹华再次迎来转机。“刚开始我有十几个供货商,第四年,有朋友建议,不如盯准一个做独家代理。我觉得很有道理,就选定德累斯顿的一家供货商谈。我说,中国市场很大,你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我了解。而且,在中国建立办事处等所需要的钱我来投。他们答应了。”这一次,张禹华又走对了路,“独家代理的营业额最开始一年不到100万欧元,去年达到了3亿多元人民币。”

  一路走来,张禹华觉得自己运气极好,总能遇到合适的人,抓住合适的机会。一颗感恩的心则让他在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义不容辞。

  “两年前我做了两次心脏手术,放了4个支架,不能太累。所以,本来我是不太希望做太多社会活动的。”张禹华现在是德国华商联合总会主持工作的副会长同时兼任汉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这两个协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去年,时任会长因病去世,位置空了出来。今年刚好赶上两个大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和G20汉堡峰会。汉堡华社需要配合总领馆做好相关工作。我就咬牙把工作接了下来。”

  开始了就要做好。肩负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怀揣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张禹华继续前行。

商机商讯
张禹华:“每个人都是使者”(商界传奇)
商论语丝
霍震寰:薪火相传家国情怀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