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这样的好日子我不敢想。”坐在即将动工的新瓦房地基旁,今年40岁、不识字的雷小纳大姐这些天脸上笑容多了。
雷大姐的家位于云贵高原深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洛万乡秧木村。这里群山环抱,有“地无三尺平”之说,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这些年,帮扶干部带领群众修路架桥、饲养家畜、盖房引水,越来越多的精准扶贫户告别了泥巴房。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指引下,2013年至2016年,全国5564万群众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治国理政的突出任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非常之阶段需非常之谋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5年来,习近平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燕山—太行山区,是全国重点贫困县。2012年12月底,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这里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彻落实,中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等8方面谋划脱贫路径与措施,打造了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
社会各方的共同行动
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故道上,河北省威县老百姓受自然条件限制,世代贫苦。
从教育部到威县挂职扶贫副县长的张磊,经过多次调研,决定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在他的协调下,5所东部地区职业院校与威县职业教育中心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该县贺营乡魏村的张媛是其中受益者,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她,如今在北京市剑桥双语幼儿园实习,转正后年收入将达五六万元。谈及未来,她充满信心,“全家脱贫没问题”。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威县的职教脱贫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一个缩影。广阔的脱贫战场上,已集结19.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77.5万名帮扶干部和无数社会热心人士。他们不仅流汗流泪,甚至要流血牺牲。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120多名共产党员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战场上。
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这是中国扶贫历史上的最佳战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累计脱贫5564万人。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举世关注的中国贡献——数据显示,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未来3年,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要走出贫困,全体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面对这场硬仗,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发挥卓越的领导力,咬定目标、勠力攻坚,在扶贫考卷上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令人民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