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航天服穿着还挺轻便、舒适的”,“杨利伟给我签了名,还写了句加油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酷了,那发射塔有75米高耶”……看到记者走上前,七八名身穿蓝色连体工作制服的学生立刻围了过来,争先恐后地与记者分享参加航天训练的经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本月初,30名获选赴内地参加“少年太空人体验营”的香港中学生完成一周的训练后返港。主办方于16日举行媒体见面会,并为学生们颁发结业证书。见面会上,有学生表示此行大开眼界、收获颇丰,更坚定了自己将来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梦想。
连续9年举办
体验营在全港独一无二
作为活动总统筹,香港太空馆自2009年起,每年暑假都会挑选30名本地中学生参加“少年太空人体验营”,到北京及酒泉等地参加航天员体验课程。
今年的“体验旅程”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合办。30名学员先后在北京、酒泉及西安三地学习基本太空科学和航天科技知识,并接受航天员训练,包括穿脱舱内航天服、心理训练、失重适应性训练、特殊体质适应性训练及逃逸救生等。
此外,学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数个航天及天文设施,例如国家天文台总部、中国航天员中心、兴隆观测站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
太空馆馆长梁伟明向记者自豪地表示,“体验营已连续举办9届,依然是全港独一无二的活动。”他期望这些体验能激发香港年轻一代对航空航天、天文学、太空科学等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及中国文化的认识。
训练收获颇丰
认真完成每项“任务”
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曾智明的喜悦也丝毫不亚于在场学生,他寄语“少年太空人”们可从短暂的训练中体会航天员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进而向香港社会传递积极、正面的人生观。
见面会上,太空馆助理馆长吴国伟为在场学生和家长回顾了此次体验营的精彩花絮,不时引得掌声阵阵。短片中,学员们个个表情严肃,在导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有学员小心翼翼地进行“以自身为轴作原地旋转”体质适应性训练,在成功保持身体平衡后与同学击掌庆祝;还有学员穿上舱内航天服,先是俏皮地摆出胜利手势,随后便迫不及待地踏出他的“太空第一步”……
因表现突出而获评为优秀营员的陈嘉烜是一名拔萃女书院的学生,经学校推荐、面试等层层选拔后如愿入选体验营。难掩激动的她向记者表示,最难忘的经历非失重适应性训练莫属,“在模拟失重期间,我被绑在呈50度角的转床上转圈,没有两分钟就已经觉得头晕、鼻塞、眼睛发胀,这躺着的滋味还不如站着”。经此一“役”,陈嘉烜对航天员更多了份尊敬之情。
而在连串训练项目中,初中生洪兆彦对穿脱航天服训练的印象最为深刻。“虽然航天服由好几层衣料制作而成,但穿上的感觉非常轻便,走路时就像踩着薄薄的软垫,完全不会脚痛。”他又与记者分享说,航天服内里的气压调试装置可帮助进行气体交换,增加了穿着舒适度,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戴上头盔后需要稍微将头部压低,且不可以仰头观察上方。
航天员成榜样
偌大宇宙在等候我们
来自英华女学校的林晓榆则为记者详细介绍了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即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前短期生活的公寓名称。林晓榆说,为保证身体健康、降低感染病菌的可能性,航天员在出征前必须与人群保持至少30米的距离,跟家人及同事道别也只能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且以玻璃相隔。
体验营接近尾声时,主办方还为学员们组织了盛大有趣的联欢晚会。随着航天员杨利伟、陈冬、刘洋及王亚平亲临现场,热烈的气氛被瞬间点燃。要签名、拍合影、求拥抱……大家此行最大的心愿在当晚得以实现,甚至还有学员主动与陈冬讨论起了太空知识,不亦乐乎。
林晓榆幸运地得到了杨利伟亲笔签下的“加油”,她说,杨利伟的鼓励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未来报考大学时将考虑选修太空科学或天文学等课程。
即将升读高中的余尚颖则最欣赏刘洋,“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那样厉害的人。”她坦言,在偌大的宇宙中,还有许多领域亟待人类的探索,期待日后自己也能为此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