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金沙江畔”唱响民族歌剧

□ 崔磊 张媛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7日   第 07 版)

  王喆在剧中扮演卓玛(中)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迎来首演。民族色彩浓郁、旋律动听优美的音乐,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故事,充满历史质感与现实代入感的舞台视觉呈现,刻画了红军长征跋涉的艰苦卓绝以及和少数民族同胞深厚的鱼水情谊。

  《金沙江畔》改编自红军作家陈靖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红军先遣团在团长金明的带领下突破敌军江防渡过金沙江,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民族政策消除了藏族姑娘卓玛对红军的误会,并赢得藏区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得以继续北上的故事。该剧是国家大剧院继原创歌剧《方志敏》、歌剧《长征》之后推出的“红军三部曲”中的又一重磅力作。

  为了铺展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画卷,使得这部歌剧在音乐的旋律性和舞台视觉充满民族特色。创作过程中,《金沙江畔》的主创艺术家深入故事发生地,将独具康藏色彩的音乐、文化、自然风光等融入到歌剧创作中。

  作曲家雷蕾为剧中主要人物谱写的咏叹调与重唱,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力量。其中,在断粮断水的危急关头,由王凯饰演的金明唱响的咏叹调《炊断粮》,既表现出这位红军先遣团团长的忧心如焚,也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信念立于舞台之上;而在敌人的屠刀下,一曲《半轮落日火一样红》,则刻画出金明机敏与豪迈的英雄气概。

  舞台呈现上,导演廖向红着力体现红军长征的“跋涉”感。红军在枪林弹雨中的“跋涉”、抢渡金沙江的“跋涉”、面对敌人及险恶环境时寸步难行的“跋涉”以及尾声红军大军远去的“跋涉”等场景,伴随着贯穿全剧的红军“北上”主题,展现出长征的精神力量,直击人心。与此同时,舞台实景与多媒体投影的完美融合,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金沙江的浩瀚、黑堡崖的险峻、幽谷奇境的壮美以及火烧金沙城的惊心动魄和刑场上的残阳如血,也通过富有厚重感与历史感的舞台视觉,体现出红军艰难跋涉与康藏高原自然环境的“质感”。

  和《长征》一样,该剧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红军三部曲”的“一票难求”,不仅证明了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在广大观众中的美誉度,同时也体现出观众对民族歌剧领域所涌现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

  观看该剧演出后,“90后”大学生肖尧表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亚文化都甚嚣尘上,而这种红色文化的存在实属一股清流。红色经典剧目无疑唤起观众内心的正能量,对于学生而言,近距离接触红色经典剧目,能够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山东公安系统职工郝先生说道:“我和爱人是专门从山东淄博过来的,很喜欢剧中卓玛的《格桑花》,特别动听。这部歌剧真正展现了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当看到尾声卓玛收养了金秀的孩子,我们都哭了。”

江南小镇的越剧梦
大主题大作品(墙内看花)
“金沙江畔”唱响民族歌剧
传递童真正能量
精耕古装剧 传统文化“醉”人
上合10国24名非遗传承人竞技
“北大培文杯”揭晓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