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藏茶传奇:

历经千年 茶香依旧

杨俊峰 肖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7日   第 05 版)

  图为雅安藏茶的茶砖。

  四川雅安,一座山水相间的城市,碧茶飘香,优雅而安宁。雅安盛产茶叶,茶马古道的出发地就在雅安。这里的砖茶经人背进藏区直至印度、尼泊尔,因此雅安所产的砖茶又被称为藏茶。如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已不见,远古飘来的茶香却依旧。每一个与藏茶有关的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努力,在传承历史技艺的同时,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

  

  文成公主与茶马古道

  8月13日,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让这个四川大山里的城市多了几分寒意,站在“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的 “中国藏茶村”里,望着穿越千年的茶马古道川藏线,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跃然眼前。

  国道318线,雅安城雨城区多营镇下坝村,“中国藏茶村”的修建地,气候宜人,山雾缭绕,是古时茶马古道川藏线进藏方向的第一个 “背夫”集散点,有着“千年茶马第一镇”的称号。

  藏茶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是取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藏茶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被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

  藏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高原饮茶之风,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的茶马贸易开始一直到如今从来没有断过。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上谕中指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低朵甘、乌思入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说明了藏茶的重要性。千百年来,藏茶保障着数百万藏族同胞在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没有蔬菜的雪域高原上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健康地生活。

  “上七下八平十一,蹒跚日行二十里……”茶马古道“背夫”独有的号子声,让人的思绪一下回到茶马古道上汉藏人民肩挑背扛运送藏茶的年代。掀开茶马古道川藏线的神秘面纱,其实就是“背夫”们运送藏茶走出的路。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离不开藏族人民对藏茶的喜爱。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唐宋时期,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雅安藏茶迅速发展。雅安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其中在雅安当地现存较早的藏茶厂里,四川省雅安茶厂早在大概明嘉靖二十五年,距今已460多年的时候,就开始持续不断的向西藏地区输送藏茶。 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雅安藏茶的传统制作技艺由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送给每一户藏民的国礼

  在雅安茶厂的藏茶资料库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包装——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农牧民的礼品装藏茶的包装。包装盒整体为浅金黄色略带微红色调,盒正面的中间凸出一朵向日葵,圆形的花心中是“民族团结”四个字,在花的两侧分别有1965和1985的字样,这是表示西藏自治区从成立到20周年庆典时的起止时间,在向日葵的上下方还有两行字,上方一行字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下方一行字是“中央代表团赠”。整个包装盒除了在周边有一排整齐的花纹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图案了,虽然简单,可是仔细看又找不出什么不妥,反而是越看越顺眼。

  据雅安茶厂的一位老员工介绍,当年这个包装是在雅安完成设计初稿,后送四川省民委审核,再送国家民委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来回往返了好几趟才定版并交付印刷。

  这一段往事一直珍藏在雅安茶厂的员工们的记忆里。1985年3月,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来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前往西藏参加庆典。为了表示关怀和慰问,中央代表团准备送给西藏的每一户农牧民一份最有纪念性和实用性的礼物。国务院委托国家民委落实礼品的事宜,在民委中有不少藏族干部,他们一致举荐了雅安茶厂生产的“金尖”和“康砖”藏茶,因为送什么礼品都没有比送“金尖”和“康砖”藏茶让西藏农牧民更喜爱。

  经过反复调查和比较后,中央代表团就指令四川省茶叶公司把赶制40.2万份礼品茶的任务交给雅安茶厂。接受这一特殊使命后,雅安茶厂动员了全体员工,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在6月底按期按质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并将这40.2万份礼品茶陆续发往中央代表团指定的地方,最远送达西藏的阿里地区。

  令人感动的是,在整个礼品茶的生产过程中,国务院和中央民委不但时刻关注着生产的进度和质量,还参与了包装设计与定型的整个过程,保证礼品茶的包装文化与藏族同胞的审美取向及民俗习惯吻合。所以,在尊重藏茶的传统包装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了象征着民族团结、洋溢喜庆吉祥的主流元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藏汉文化的和谐交融,寄寓了强烈的民族团结、和睦亲善的政治愿望。

  六代家业与深度扶贫

  谈及藏茶,就必须提到藏茶产茶源头的多营镇;而说起多营镇的藏茶,那就不得不走进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

  “这就是目前尴尬的地方,作为 ‘藏珍’之首的南路边茶——藏茶,一直没有登上更高的台阶。”甘玉祥告诉笔者,仅仅是藏茶制作这一项上,就分为:五大工艺、十大工序和若干程序。“更不是什么所谓的‘下脚茶’、“老梗茶”,不允许采摘芽茶,讲究的是‘一芽三叶’、‘一芽五叶’,经过发酵等关键工艺,制成黑茶。”

  翻开甘氏家族制茶史,传至甘玉祥已是第五代,他还把自己的女儿,曾留学德国,现在四川大学攻读研究生的甘甜招致麾下。他说:“女儿比我有文化,更懂技术,藏茶在她的手上,肯定还能更上一层。”

  而续写藏茶故事的另外一个人,则是雅安雨城区大兴镇周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张荣容。

  “我几乎是从懂事起就踏入了茶业界。”张荣容说,家族传承,让她从小就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张荣容开始正式接手父亲的事业,经营家里的茶厂。身为周公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她,不仅立志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家族的藏茶事业,把周公山藏茶做成百年老厂,更想通过藏茶事业,带领周山村的村民们脱贫致富。

  周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1人,作为支部书记,张荣容根据各贫困户的情况进行摸排,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和措施,一户一策,劳务输出脱贫3户,劳务输出和产业发展15户。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发展产业脱贫,务工脱贫2户。

  村民王秀珍是建档贫困户,常年疾病缠身,几个女儿远嫁,唯一的儿子张全良至今未娶妻,无固定工作。“她家的房屋十分破旧,厨房、厕所这些地方条件都很差,厨房是木板拼起来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张荣容说,“我们把王家纳入了国家“五改一建”扶贫政策的第一批扶贫对象,纳入了低保户补助范围内,每个月能有几百元低保收入。今年5月,我们给王秀珍家里的厨房、卫生间都翻修了,屋前的道路也美化了,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

  而产业脱贫和务工脱贫,也是张荣容力推并鼓励乡亲们去做的事业。她对本报说:“我们通过茶叶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来帮助贫困户脱贫。以李明洪家为例,他就是主要通过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脱贫。一方面他很多年以来一直在我厂里上班,这是劳务输出。另一方面,他自己也种茶,以前有四亩,去年又新种了三亩。茶树种下去第三年,每亩能有一千多元收入,三年后就每亩能有三五千收入了。2014年,他家脱贫了。”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习近平讲故事)
历经千年 茶香依旧
正能量的工作让人愉快(众生相·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系列④)
世界最大国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装成功下线(中国这五年的世界之最①)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