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创举,但无疑的,它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翻看历史,居江岸通大海的南京,改革发展一直是主旋律,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南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断片,确也能带给我们特别的启示。
郑和七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潮。他的“海权论”比马汉的早了500年。1600年前后来到南京的利玛窦,与明朝知识界产生了学术交锋,他与儒、释、道人士有过多次的聚会和辩论,明朝的高官徐光启在南京公开受洗为天主教徒。可以想见,即使是理学盛行的明代,南京当年的文化还是相当包容的。清朝宣布立宪后,江苏是最早成立议会的省份之一。当年的东南地区特别是南京,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中西交融的局面。
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证明,所有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重组。传统一直是敞开的,在传统面前我们应该更勤奋。中国文学的丝路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了解先人在丝绸之路上曾经的求索、努力、付出,甚至是牺牲,知道他们曾经错失的机会甚至犯下的错误。在反思、学习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建设。
(付超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