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我家的脱贫攻坚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0日   第 12 版)

  王凯(右)在李耀彬家中。
  李年升摄

  左利利(右)和老伴。
  郭娅楠摄

  孜比古丽同新疆伽师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洪道华交谈。
  冯海清摄

  郭洪钢在展示何首乌。
  邱 哲摄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定下目标:5年内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年度减贫目标: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计划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了将近两年,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盖了新房还买车

  ◆ 王占存  家住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惠泽村

  惠泽村历史不长,只有17年,是政府移民搬迁后建起来的。

  17年前,我们住在苏步井乡芨芨沟村,那时候我种20多亩玉米却吃不饱饭,为啥?因为没有水啊,一刮风漫天都是沙子,吃的是酸菜和黄米干饭,沙土路驴车赶不过去,一下雨就寸步难行。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老天多下两场雨吧,土地多喝点儿水,就能有点儿收成,全家人才能吃饱肚子。

  2000年,政府号召整村搬迁,我没有半点儿犹豫,虽然说是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但是活不下人,不走不行啊。搬迁过来,离县城近了一些,我就进城务工。但庄稼人有的只是死力气,除了地里的活儿干不了别的,就挣不来多少钱。

  2006年,我们村开始推广养羊,我借钱养了一些羊。后来我看上了温棚种植,就在自家的地里种了两个棚。没想到,这两样成了我脱贫致富的利器,又赶上好行情,到2014年,我家收入达到6万多元,摘掉了压在头上的穷帽子。

  还是2014年,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我投入2万余元,将9.5亩玉米地改种了2万株苗木。去年县里大力扶持黄花产业,我又是第一个将剩下的5亩玉米地改种黄花。问我为什么这么积极?一来穷怕了,二来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政府推广的,有市场,有技术,有资金支持,只要上手早,就不怕卖不好。

  我初算了一下,3年后,苗木和黄花成熟了,一亩地的净收入就能上万元。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这在过去哪里敢想?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新盖的,汽车是新买的,咱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我希望能在农闲的时候带家人到周边省区去转转。

  本报记者  朱  磊整理

  

  “80后”书记来俺村

  ◆ 李耀彬  家住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

  我是重度残疾人。海关总署缉私局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帅小伙王凯来村之前,俺家特别贫困。

  王书记一到村就挨家挨户走访,到俺家时,没嫌俺家脏,没嫌俺饭不好,端起碗就吃,接过馍就啃。吃过饭不仅送俺100元慰问金,还和俺一块干农活拉家常。得知俺贫困户有困难,就想尽办法帮忙解决。

  这位人高马大的“80后”王书记可不一般,大伙儿都说:“中!来的这个第一书记不玩花把式。”我给大家数一数他来到村里这两年,俺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组织村干部治理环境,修建文化广场和党群活动室。

  打井提灌,修漫水桥,安路灯,建冷库,还修百丈大堰。

  开垦荒山荒坡,连片种植梨树800余亩,袋料香菇84个大棚30多万袋,参与种植户除了享受海关扶贫补助外,还能享受农林补助。

  在村里成立了“海扶山”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室内面积1.5亩、高5米的标准化草莓和樱桃树大棚53座。直接带动106户301人脱贫,集体经济产业分红还为48户贫困户兜底脱了贫。

  引进的光伏项目给6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不低于3000元分红。

  吸引大学生和致富带头人回村创业,留下了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王书记带领7名村民到大连学习草莓种植技术,聘请专家常年驻村指导种植。

  为俺村争取到了易地搬迁、集中供养项目,村里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再无后顾之忧。

  自费给学生买校服、建书屋;发动社会捐助,用于贫苦户孩子助学和村古老民俗建筑修缮。还找来海关支教老师到村支教。申请海关单位捐来电脑,成立海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教村民在家自己开网店,介绍俺村的贫困户和年轻人到郑州大型企业打工学技术。

  组织村干部配合森林公安局抓获偷盗木材的黑团伙,制止了偷挖山体倒卖矿石的不法团伙,深得民心,引起强烈反响。他把在村里发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梅花鹿及时上交国家。

  俺村编的顺口溜形容王书记在村的情景:“老人抬眼认识,瞎子听声知道,晚上回村狗不叫,白天小孩跟着跑。”

  王书记帮俺儿子入伍参军,现在每月就有2000多元的生活补贴;帮助俺申请危房改造;还给俺缴了新农合、新农保,最后还帮俺兜底脱贫。

  马辉利整理

  

  我家多了个“亲戚”

  ◆ 斯那区次  家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玉杰村

  我家6口人,除了50多岁的父母,还有个姑妈已经71岁了,女儿到今年9月就4岁了。

  3年前,由于老房子破旧不堪,我们两口子商量着盖了新房,其中大部分体力活、技术活都是老公干的,我们没有钱请工人。但就是不太多的材料费,东拼西凑也欠下3万元的债务。

  我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一直是个“半成品”。2012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做了髋关节复位手术,不知什么原因,手术后腿更疼了,导致现在走路还得拄拐杖。再加上母亲也是一个“药罐子”,有严重的风湿病,阴天下雨都得卧床休息,家里的境况真是雪上加霜。去年,我家入选村里“因病致贫”建档立卡户。

  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家多了一个“亲戚”: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庄群能,光是去年就来我家不下七八次,而且每次都不空手。去年,庄局长带人给我家盖了猪圈,送来10头猪让我养。我虽然干不来重体力活,但是喂猪还能坚持干下来。年底,我卖了5头猪,收入超过1万元,一下子改变了我家的生活。今年猪圈里又养了7头猪。

  去年5月,扶贫干部们带着我和母亲到州医院检查身体,从内地医院请来专家医生。专家建议我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庄局长一直在帮我联系,还把我的病例资料寄到上海的大医院,说是要等通知过去治疗。

  过去父母没有能力给我看病,如今扶贫干部为我的健康操心。去年春节是我家过得最舒心的节日,家里的忧愁少了许多,日子有了盼头,庄局长还在春节前来我家拜年,送来了一些物资和现金。扶贫干部真的比亲人还亲!              

  江  初整理

                          

  解放军,亚克西(好)!

  “解放军亲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躺在病床上的孜比古丽拉着新疆伽师县人武部部长李春海的手哭着说。

  孜比古丽是一位维吾尔族农民,家中3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生活幸福。2014年2月,丈夫阿不来提·买买提因一次意外离开了人世,这让一向乐观开朗的孜比古丽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伴随而来的是终日以泪洗面。

  丈夫的单位给了家里8万元的抚恤金,可这笔抚恤金根本无法支撑家里的生活开支,孜比古丽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惆怅。

  “我们都是你的亲人,有我们在,别担心。”与孜比古丽家结对帮扶的李春海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家里看望,给她带来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帮助修理房屋,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祸不单行。去年5月,生活本就艰辛的孜比古丽也罹患重病。李春海得知后5次带人携带生活物资到孜比古丽这位“亲戚”家走访,施以援手。3个月后,伽师县武装部请来广东佛山援疆医生,会同县人民医院医生给孜比古丽会诊,今年7月进行手术。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为进一步解决孜比古丽家的困难,李春海协调新疆农业大学有关方面,为孜比古丽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大女儿米热努尔解决了两年共4000元的助学金。

  一系列爱心活动化解了孜比古丽家中的实际困难,她长期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心里满是感激:“解放军,亚克西(好)!”

  张官星  王洪飞  洪道华采写

  

  告别煤矿迎光伏

  ◆ 左利利  家住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高山镇南沟村

  我们南沟不大,64户人家138口人。以前的光景还算过的去,地底下都是煤,附近都是国营大矿,村里也有集体煤矿,打点儿工日子就不赖。可是2009年村里的小煤矿一关,光景就一天不如一天,祖祖辈辈挖煤挖得地底下没了水,到处都是裂缝,种地也不行。前几年孩子们上学,老人们有病,花钱地方多,又没有来钱处,经常愁得一黑夜一黑夜睡不着觉。村里人基本上都跟我一样,没文化也没技术,出去打工也打不成。南沟变成了贫困村,我家也成了贫困户。不过,两个女儿争气,都念了大学,去年老二还考上了研究生。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一出,我们家变化可大呢。这两年区上、镇里、村里的干部们可没少来我家:咋贫困的?能干啥?需要啥?问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其实没等我们自己说,干部们就都想到了:孩子上学贷款,他们帮着办手续;我和媳妇桂兰学技术,都免费;扶贫干部给桂兰找了在饭店帮忙的营生,每月能挣800元;村干部给我做担保借了3万元,买了一辆面包车拉货。一到过年过节,政府发的米面油就送到家里。我家平日里就夫妻俩,吃也吃不完。

  今年秋天我们就能住上山底下的楼房了,盼了好几年啦。南沟是第一批采煤沉陷搬迁村。前几天我们去看新小区,一栋一栋新楼房排得整整齐齐,看着真心宽。这次分房,我们家再交1.2万元就能住上一套60平方米的新楼房。我今年49岁,住了一辈子山沟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城边上的新楼房,以后一出门就有学校、医院、超市、汽车站,就是黑夜做梦也能笑醒来。

  山上这会儿要啥没啥,地也不能种,镇里的光伏项目正好能把地用上,几个贫困村都赶上好机会。现在光伏项目占了村里788.5亩地,签25年协议,每年每个村民都能拿2057元分红。我们家4口人,一年光这一项就有8228元收入,光景一下就松快了。现在,我们再也不是贫困户啦!

  郭娅楠整理

  

  何首乌助我当老板

  ◆ 郭洪钢  家住江西省万安县潞田镇东村村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勤劳的人。年轻时我是远近闻名的屠夫,小日子过得不错。可惜好景不长,父亲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方便,只能卧床,这一卧就是20年。不久,母亲患上中风、哮喘、青光眼等疾病。3个儿女陆续长大,家庭负担加重。2013年,经村民大会评议,我成了贫困户。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我心里一直很憋屈,苦苦思寻脱贫良策。

  2014年的一天,广东客商林苑庭来到东村,种植中药材何首乌。这是上天送给我的好机会。2015年一年,我都泡在林苑庭的中药材基地里。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用憨直、刻苦和好学征服了林苑庭。他将何首乌的种植技术倾囊相授,我成了村里何首乌种植首席技术员。

  去年6月,我和林苑庭签订了何首乌成品回购合同,于是向亲朋好友借了一笔钱,流转了80多亩撂荒地,种上何首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基地。如今何首乌长势喜人,9月就可以上市销售。不要说脱贫,我还要过一把当“农民老板”的瘾呢。

  今年初,我和几个村干部带着十几个贫困户成立了“万安康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何首乌。我还聘请其他贫困户来基地打工,教给他们何首乌种植技术。40多岁的郭厚珍家中4个小孩读大学,沉重的学费负担让他喘不过气来。他想种何首乌,又担心卖不出去。我承诺负责他家的成品销售。他放了心,一下子种了3亩多何首乌。眼下全村已经有22户跟着我种何首乌,种植规模达600余亩。

  土地没有辜负辛劳的农夫。现在的东村已成为“江西何首乌第一村”,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何首乌种植能手”和“自强脱贫模范”。

  魏本貌  刘耀金整理

我家的脱贫攻坚战
责编:任 涛 邮箱:people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