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陶艺师阮蒙恩的家,在巴西库尼亚。早饭后,64岁的阮蒙恩坐到转陶机前,制作一只碗或一个花瓶,或是用化学原料调制瓷器上釉的颜色。累了,他就走到客厅看看落地窗外的绿色群山。房间里摆满了各种陶器成品和半成品,他的部分作品会被送到城里的工艺品之家出售。
库尼亚位于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和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之间,城市虽小,却是闻名遐迩的“巴西陶都”。这里生活着不少像阮蒙恩这样的陶艺师或陶艺爱好者,陶艺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家就是工作室,甚至也是商店,制成的作品就地销售。
库尼亚与陶瓷结缘是在40多年前。当时,有一群不同国籍的陶艺师四处寻找一个可以潜心创作之所。而库尼亚原本就以出产陶锅出名,这里的黏土质量上乘,再加上当时的库尼亚市政府也想招商引资,提升城市知名度,双方一拍即合,市政府免费向外来艺术家提供土地。
随着时光流逝,库尼亚城里的陶艺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巴西知名的陶都。开设在这里的陶瓷工艺学院吸引了远近地区的爱好者。
陶瓷工艺学院院长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库尼亚目前有23个知名作坊,许多人慕名前来学艺或购买作品。库尼亚的陶艺师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创作、交流和销售等事务。
阮蒙恩原本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广告人,但他早早就在库尼亚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40多年前,我在库尼亚学过陶艺,但那时年轻,闲不下来。后来我在美国转了一圈,到50岁出头时决定回到巴西,”他说,“我觉得库尼亚才应该是我生活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我可以生活在陶艺世界里。”
出生在香港的阮蒙恩9岁就来到巴西,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尽管如此,他在自己陶艺作品上的签名始终是汉字“阮”。
他说,作为华人,他从小到大吃饭用的都是碗。与习惯用盘子的当地人不同,对碗的感情使他开始喜爱陶艺。直到现在,他制作最多的作品依然是各种碗。
“华人基因”让阮蒙恩对青花瓷产生了特殊感情,他希望用现代陶艺手法烧出青花瓷。他的工作室内摆满了小块的试验釉色陶块。然而,烧制出青花瓷中的白色始终是他的难题,他每天都在尝试用不同的化学制剂调出能够烧成白色的釉,但颜色总不尽如人意。
库尼亚陶艺作坊集中,作品偏重艺术性。与其他地区手工作坊不同的是,这里最早使用立体多层的高温瓷窑。据介绍,这种高温瓷窑是葡萄牙人奇特拉和她的朋友们从日本带过来的,而追根溯源,日本的这项技艺则是在公元5世纪时从中国引入的。因此,对于“巴西陶都”的陶艺师们来说,去中国交流陶艺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阮蒙恩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说:“我非常想去中国的景德镇看看,我知道那里出产的陶瓷有着高超的技艺。景德镇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