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中国青年游学海外——

自信走世界 开拓大视野

李忱阳 张晓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04日   第 12 版)

  暑假,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来到国外,深度探索当地社会人文风情。图为知鸟游学和BOB双语教育机构联合组织学生参加赴美游学活动。
  张 越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目光聚焦于经典书目中钻研探索,将视野放诸辽阔天地间广泛涉猎,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智慧。而这句古语,则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埋头苦读、行走天下。

  如今,中外人文交流日渐丰富、沟通往来日趋频繁,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的大学生,也拥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畅游他国美景、感知异质文化,或游学五洲四海,或绽放世界舞台,在“最美好的年华”浇灌出丰富而独特的成长之花。

  异域风情  感知多彩世界

  说起哈萨克斯坦,去年暑假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雏鹰计划”中哈青年领袖项目的周理强有独特的体会。在由该国总统提议设立并亲自担任校长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他和同行的30人参观学习后发现,这所大学与当地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不同。

  “除部分用当地语言讲授外,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课程全部是英语教学;其校园文化比较‘西化’,教授也多由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引进。”周理强说,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哈萨克斯坦同学的视角和观点比较开放,拓展性很强。

  走在哈萨克斯坦街头,其独特的交通规则让周理强颇感兴趣。在阿斯塔纳的商场门口,马路上有斑马线,却没有红绿灯。“行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走,车辆经过时,驾驶员若发现斑马线上有行人,便会在三五米开外的白线处停车等待,确保行人安全通过。”对此,初访哈萨克斯坦的周理强印象深刻。

  对于异国游学,参加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暑期课程的刘梁玉同样深有感触。

  “很多中国人对以色列不是十分了解,但我个人对于中东文化特别感兴趣,便通过选拔参与了项目。”刘梁玉表示,项目中有很多来自欧美的同学,他们更喜欢和老师交流,会打断老师讲课,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面前,我也在不断学会尊重和理解。在国际化环境中交流互动,我还有一个收获——能更好地用英语进行沟通。”

  然而,在以色列街头购买果汁的经历,最让刘梁玉感慨:“一杯果汁的价格是20新谢克尔,但我身上只有面值100的货币。店主找不开零钱,就把果汁直接送给我了。”

  实践参与  丰富学习体验

  几天前,刚参加完中国传媒大学海外教学实践团项目的刘佳,结束了自己在法国的行程,满载而归。谈及为期20天的项目,“行程满档,马不停蹄”是她最大的感受。

  在巴黎高等记者学院进行的培训课程中,法国学界、业界的名师对近年来在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呈现、互动媒体与叙事技巧等前沿专题上的案例进行分析,带领刘佳所在的实践团完成体验。

  “我们是分组学习,有点类似‘工作坊’。每个小组都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课程中动手实践的活动很多,比如尝试使用VR设备,学习Outwit、Tableau等数据处理软件等。”有机会接触到前沿技术,刘佳感到十分兴奋。

  此行中,刘佳还将课堂所学带到了实践中。参观法国24小时新闻台时,她端坐在直播间主播台上,面对镜头进行英文出镜报道训练,电视台频道主任、新闻总监则在一旁给出评价并进行纠正。

  “对我而言,这是一项考验,尤其现场有资深新闻前辈进行点评。”刘佳坦言,自己的“主播经历”充满了紧张。在编辑部的参观中,她完整观摩了新闻台的日常运作,“行云流水般的整套制作流程非常专业,让人十分难忘。”

  此外,刘佳还参观了位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孔子学院、中国驻欧盟使团等地,听取从事跨文化交流的海外华人分享经验。对于这趟游学体验,刘佳感叹:“将书本与实践充分结合,收获很大!”

  同样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邢鹏远的经历听起来则更为“传奇”——通过出色的实习表现与个人申请,他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教育网络的短期顾问,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前往越南芽庄、河内,参加了APEC高官会。

  “由于专业特点,我平日对国际政治领域有一定敏感性,也早有关注,后来遇到这样的机会,我有幸参与其中。”会议期间,邢鹏远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中国代表同各成员经济体进行沟通联络,整理相关文件,筹备会议等。

  芽庄地处越南中南部海岸线东端,气候宜人,海滨沙滩一望无际。然而,邢鹏远在这里的大多数时间都奔波于酒店和会场之间。回想起两次越南之行,他感触良多:“深入了解国际组织的日常运作、实地锻炼国际场合的沟通技巧、整理英文会议记录等,都是我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但最有感触的还是自己在国际场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因此要格外谨慎,正所谓‘外交无小事’。”

  自信时代  探索崭新天地

  “过去,我们在德国看到的亚洲面孔年轻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并不多。”一位从事中德交流活动的德国教授曾对本报表示,“十几年前,我开始带学生到德国交换学习。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学生在德国游学、访学已经很普遍了。”

  对此趋势,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处工作的李想表示赞同。“近年来,短期海外游学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报名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她介绍道,相比于长期出国留学,短期游学时间短、程序简单、经济负担不大。在学校组织下,能够紧密结合专业内容,既可偏重理论性授课,也能侧重实践中锻炼,选择灵活、自由又丰富多样。“在大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随着游学越来越走入大众视野,一些游学体验项目也存在“走马观花,游而不学”的问题。在李想看来,盲目跟风肯定不可取。因此,建议学生综合考量家庭经济状况,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内容安排丰富合理的游学项目。

  “总体来看,短期国外游学体验,为学生了解对象国人文社会概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她表示,一部分学生甚至通过游学这一“预备体验”,决定毕业后继续到海外读书,进而影响人生的道路规划。

  无论是短期境外游学,还是国际活动参与,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的身影活跃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几十年来,中国飞速发展,开放与交流带来的信息互通让年轻一代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青年的足迹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活跃的青年折射自信的时代,走入新天地,才能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高淳老街话温馨
自信走世界 开拓大视野
邂逅雨中留园
雪窦山:弥勒文化传天下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