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扎根的国际化

张悦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31日   第 09 版)

  在我的印象中,荷兰一直是心态最开放的欧洲国家。这里的开放并非指荷兰出了名的对大麻和红灯区的宽松管理,也不是指荷兰对于同性婚姻及安乐死这些在很多国家依然饱受争议问题的合法化,而是指一种拥抱世界文化的开放心态。

  举个小例子,有个美国朋友10年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所大学面试长期教职。为了给面试委员会一个好印象以及显示自己来荷兰工作的诚意,这个朋友在面试时主动提出,虽然他还不会说荷兰语,但他搬来阿姆斯特丹之后的头等大事便是用业余时间马上补习荷兰语。没想到面试委员会里所有的人都大笑说:“可是为什么呀?这里所有人都会说英语呀!” 其实荷兰的英语普及程度并非真的比德国或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高,但荷兰人看待使用外语的那份坦然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但上周我去荷兰的枢纽城市乌得勒支参加一个国际公域治理的会议时,我的荷兰同事跟我说,荷兰近年也有了变化,不仅加强了对新移民语言能力的要求,而且市井间对外来移民的抱怨和排斥也逐渐显现。有些新闻评论家说,这或许是因为荷兰对国际视野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异域文化的热情虽然使荷兰这个欧洲小国从17世纪开始就在全球政治版图上有一席之地,但近代人口增长、经济滑坡使得荷兰民众想要关门过自己的日子了。

  作为一个“海漂”,我自然更本能地对任何阻碍人、物或思想交换与流动的措施感到排斥。但这次开会时无意中翻到一本一名久居荷兰的英国人本·寇特斯写的《荷兰为何与众不同》。该书作者盛赞荷兰大度开放的文化传统,但也坦诚地在书中指出,他并非不明白那些游行抗议排外举动的学者和城市中产们的“政治正确”,但他们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优势使他们免受低管制移民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寇特斯在和底层移民有过几次碰撞之后,倒是对荷兰工薪阶层家庭对移民的反感有了一点理解。其实不止荷兰,比如去年美国畅销的写底层白人家庭最近几十年生活变化的《乡下人的挽歌》警示的也是类似的国内分化的情况。

  我的荷兰同事对此不住摇头叹息。在他看来,在排外情绪日涨的时候探讨全球协作治理多少有点反讽,可我却觉得这更显示出这类探讨的必要性。因为跨国研究领域经常批评只做移花接木般表面文章的国际化,主张推进与本土情况结合的“扎根的国际化”。或许扎根的国际化还有另一层意义,即让开放的态度所带来的益处不只惠及社会精英层,还能深入和渗入社会不同层级的生活。

  (寄自英国)

留学“变形”记
留学在外,如何描述祖国?
扎根的国际化
于淑艳: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留学记)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