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留学“变形”记

□ 童云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31日   第 09 版)

  王秀雅(左一)和同学在一起

  周慧近照

  程云邻参加牛津大学毕业典礼

  学子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是其中之义。那么,国外见闻究竟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又如何看待留学经历对自身的改变?

  细细观察 见贤思齐

  学子初到留学国家,人生地不熟,且觉得一切都还新鲜,往往乐于观察。

  周慧已经留学1年多,目前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书。让她印象深的是英国人的消费观——不大喜欢有太多存款。周慧坦言自己慢慢地能够适应和接受这种消费观:“现在我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比如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立即买下来。”此外,英国的垃圾分类回收较为严格,这也使周慧学会了科学处理生活垃圾。“英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普遍原则性强,垃圾分类只是其中一例。”周慧说,“在和英国人相处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守时,这很重要。”

  王秀雅现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出国之前,她就提前看了很多与芬兰相关的影视剧、漫画和游记。她说:“事实上,网上流传的芬兰人排队等公车,每个人之间都隔半米的图片是真的!芬兰人特别注重私人空间,即使公车上有空座,他们也宁愿站着而不会坐在别人旁边。”在和日韩同学交流时,王秀雅发现,亚洲人说自己忙往往是在忙工作、学业,而芬兰人说自己忙常常是指家庭、工作、个人兴趣爱好等。即使工作在身,芬兰人也不会忽视家庭或个人空间。她还补充道:“芬兰人每天的上班时间不太长,难怪大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享受人生。”

  眼见为实 取长补短

  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留学这么久,学子不赞同完全地“捧”外国,也不支持一味地“踩”外国,而是基于事实尽量理性、客观地评述。

  一方面,王秀雅承认芬兰的确有蓝天、绿树,环境好,甚至人们可以直接饮用从水龙头接的冷水。她也赞赏芬兰在保障弱势人群权益方面的做法:“公交车和很多建筑里楼梯的设计都照顾到坐轮椅等出行不便的人;为方便盲人出行,红绿灯被设计成不同音效。”另一方面,王秀雅也吐槽了芬兰的缺点。“冬天很长,虽然我所在的城市没有极夜,但下午两三点就天黑。长时间的阴暗天气会影响人的心情,确实有留学生因此失眠甚至抑郁。”她还表示,“在中国,电子支付、外卖、快递服务已经非常普遍,但在芬兰,网购及快递非常不方便,因此我一开始很不习惯。”

  程云邻在英国留学已经是第九年了。她高中时就前往英国,分别在伦敦、牛津、圣安德鲁斯这几个城市待过,目前在克兰菲尔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程云邻认为英国人大多比较理性,做事情讲原则;而中国人比较喜欢讲人情。“这也是文化不同的体现。虽然英国交通方便,食品安全,但和人工扯上关系的,价格都贵。”

  独立自主 快乐成长

  身处异国他乡,学子耳濡目染,总会改变。

  除了垃圾分类和守时,周慧认为她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平时她自己烧饭,又快又好。在游历了欧洲很多国家以后,她的心境更开阔了。她笃定地说:“我比以前更加敢想敢做,不再对未知的前途感到迷茫,也不会太过计较得失。”在国内的时候,她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有些局限。但在英国,行业内部的性别区分没那么明显——女性也可以从事很多传统意义上男性占主导的职业,这极大地鼓舞了周慧的独立意识。

  程云邻说,留学之后,自己对社会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明显提高了。另外,英国人普遍喜欢早起冲个澡,吃丰盛的早饭,喝杯咖啡或者看报纸。感觉到生活作息的差异后,程云邻也不再像在国内的时候,每天早晨急急忙忙地应付一下就出门。“因为接触到的世界比以前丰富了,所以眼界变宽了,思想也比以前更开放了。”程云邻说。

留学“变形”记
留学在外,如何描述祖国?
扎根的国际化
于淑艳: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留学记)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