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追赶超越 绿色崛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康实践

郭 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28日   第 10 版)

  安康市瀛湖生态旅游区

  陕西省安康市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我们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确立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纲,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安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陕西省第一方阵,2015年5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安康生产总值增长11.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7、4.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安康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两山”理论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的新动力。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

  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破除传统思维中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误区,坚持循环产业体系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既做到了每年发展有增量、每年结构有优化,又做到了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跃上新台阶,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安康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借力、借智、借势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安康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构建“一心两廊三区”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旅游承载体验和服务集散功能,打造汉江百里画廊和秦巴千里绿道,开发秦岭之心森林游、巴山之巅草甸游、凤凰仙境康养游特色体验区,努力将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安康鼓励发展山林经济,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

  以生态环境为基础

  强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我们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的基础工程来抓。环境是安康最基本的民生,是安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

  一是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行转存量、优增量、控总量、减量置换的能源消费控制政策,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100%。

  二是做好城乡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居中协调监管”的环保监管工作推进机制,出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动态管理、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和“治污防霾·保卫蓝天”计划,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以法治手段做好环境监管工作。

  三是加大国土空间绿化力度。按照“一年栽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要求,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推进汉江绿化和“三沿三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以生态布局为统筹

  聚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我们破除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误区,通过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安康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占91.9%。我们按照“全域安康”理念,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县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二是推进“三区两园”建设。我们加快建设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加快推进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在突出产业特色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三是实施“一县一策”。安康对各区县构建了差异化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一县一策”,形成“一业为主、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打响各具特色的县域品牌。

  以生态福祉为追求

  全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安康10县区都是贫困县,我们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一是“支部+X+贫困户”模式促脱贫。安康在脱贫攻坚中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形成了“支部+X(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贫困户”模式。

  二是移民搬迁斩穷根。“十二五”以来,安康已搬迁安置18.8万户71万人,其中搬迁贫困户8.4万户27.8万人,2016年全市搬迁贫困户4.15万户15.5万人,是6年来搬迁贫困户最多的一年。我们把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放在首位,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把搬迁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推动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

  以生态机制为保障

  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我们破除抓生态经济等中心工作与抓党建工作“两张皮”的误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制机制,树牢规矩意识,在落实“第一责任”中推进“第一要务”。

  一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例如,在指导思想方面,我们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奋斗目标,并以绿色优势、综合实力、城镇功能、民生福祉、文明程度“五个显著提升”夯实了目标体系;在重要构成方面,我们形成了生态安全体系、循环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体系、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制度设计,力促发展优质、生态优良、环境优美。

  二是健全领导生态经济工作新机制。反思安康过去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滞后,主要是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组织形式落后的原因,市委扭住新常态下党委总揽和协调经济工作的能力短板,以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组织方式、领导经济工作方式的转变助推发展,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凝聚力、执行力和生产力。

  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我们抓好党建工作,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抓方向、抓干部、抓环境上着力,以政治生态不断优化促进发展环境持续好转,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作风保障。

  (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书记)

追赶超越 绿色崛起
助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2017欧亚经济论坛9月在西安开幕
丝路文化研学活动开班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