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为了共同的抗战

叶晓楠 刘静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27日   第 05 版)

  图为陈守仁先生(中)向中国政协文史馆捐赠文物资料。

  站在展板前,一个40岁左右的汉子再也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背过身去,双肩微有些颤抖。身旁的孩子牵住父亲的衣袖,扑闪着眼睛,却不知发生了什么。

  他转过身来,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掏出史迪威将军后人赠送的美军中缅印战区(CBI)臂章,继续向孩子回忆起自己花费一月徒步重走滇缅公路的经历。提及探望当年徒手修筑公路的民工时的感人情景,他不禁又拭了拭眼角。

  这是2017年7月7日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展览中,在观众中发生的一幕。当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共同的抗战——海外侨胞征集援华抗战史料汇展”在北京启幕,展出的史料包括海外侨胞和美国、加拿大、苏联、比利时、泰国等国以不同方式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大量图片、实物、知名人士的回忆文字和鲜活感人的故事等,不少珍贵史料都是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一拍即合的构想

  2017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

  今年初,美国侨领陈守仁将不久前华侨华人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做的一个展览的图片、资料发给了中国政协文史馆的沈晓昭馆长。陈守仁曾在2015年春受邀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这次,他再度表达了广大华侨华人想为国家做些事情的迫切愿望,“这次展览有不少罕见的海外援华抗战史料,什么时候能将这些宝贝带回去给大家看一看呀”。

  “美国密苏里号军舰,那不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的举办之地吗?”沈晓昭不禁心里一亮,“今年7月7日,是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的日子,何不借此机会将这些文物远渡‘归家’呢。”

  一拍即合后,两人商定,突破一国范围,组织2015年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海外侨胞等,发动广大侨胞,到世界各地收集华侨华人支持中国抗战的史料,讲述华侨华人的抗战故事。

  倡议一发出,各国华侨华人纷纷行动起来。纽约华人黄根弟,冒雪采访了101岁的联成公所老秘书,探秘当地华人节衣缩食支持抗战的故事;美籍越南华人张文华,在美国华盛顿州发掘了在中国战区牺牲的美国飞行员萧特的生平事迹;不分昼夜满负荷工作的陈守仁,因为精力充沛、雷厉风行,又有从军经历,从而获赠雅号“老虎将军”。

  多方努力下,历经半年筹备,这场展览如期举行。

  征信录与血色旗袍

  “来源:上门及自由认捐,收入美金:7700.45。来源:妇女爱国会演戏捐来,收入美金:12000.00。来源:侨胞额捐,收入美金:185438.60……”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静静地躺在“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征信录”中。这本由黄根弟发掘的“账簿”详细记录了纽约华侨华人在1937年至1939年间支持中国抗战,募捐168万余美元,购买飞机、救护车、医药品等的详细往来账目记录。

  其中,尤其让黄根弟感动的是落款为“衣馆联合会”(洗衣公会)的捐款。虽然已过半年,黄根弟对那天的探访依旧记得清楚。那是今年2月,在纽约的一个雪夜,根据一张图片上的线索,按图索骥的他来到191 CANAL ST,寻访会所旧址,轻叩门扉、道明来意。一位百岁老人将他迎进屋里,告诉他:“抗战时我们每月只赚5美元,但是捐款都是成百上千美元,我们把每天三餐变成两餐,两年来都吃很少的饭,买飞机、买汽车来支持抗战……抗战胜利那天,我们举行了大游行,中国人终于出头了。”想起往事的老先生不能自已、眼泪涟涟。“衣馆联合会”的捐款,每笔数量都不算大,却从未间断,涓涓细流般汇入到抗战洪流中。

  一个多月以后,恰逢会馆成立84周年,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和黄根弟的推动下,举办了盛大的庆祝餐会。几位健在的老先生颤巍巍地相扶走出来,痛哭流涕,不断重复“国家还记得我们”,全场掌声雷动,许多人湿了眼睛。

  展览中一件沾满血迹的女式旗袍也很引人关注。

  这是1939年11月21日晚,爱国侨领蚁光炎先生遭日伪政权特务暗杀遇难现场,其妻妹刘素影所穿的衣饰。

  在20世纪30年代的泰国,施行亲日政策的銮披文当局执政,日敌多次利诱威胁,蚁光炎不为所动、凛然拒绝,继续抗日活动。他带头拒卖暹米给日本,抵制日货;他组织义演、舞“救国醒狮”,带头认购救国公债,为中国抗战筹措了大量外汇资金;他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发函介绍爱国侨生到陕北公学学习,资助路费;为了解决中国抗日将士御寒之需,他组织侨胞捐献衣物,三天之内就把泰国的布匹买光,这也是蚁光炎众多义举中给史料采集人蔡荣庄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处。

  日伪对蚁光炎恨之入骨,危险迫在眉睫,亲友劝他“趋避为上”,他却义无反顾、铿锵回答:“若为国家侨社之事,则何处非险地,大义所在,我岂敢以生命自私!”

  终于,蚁光炎倒在了日伪的枪口下。

  在蔡荣庄看来,最令人感佩的不仅仅是蚁光炎在抗战时期的大义凛然,还有这份拳拳爱国之心在蚁氏三代间的传承。

  蚁锦桐是蚁光炎14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位,继承先父遗志:“财产都是从社会上得来的,就应该还给社会”,从事社会福利活动,担任泰国华侨中医院院长,传播中华医术;孙子蚁凡任职泰国北京商会,投身祖国建设,推动中泰交往及“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落地。

  “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这是蚁光炎弥留之际的最后嘱托,蚁氏后人用行动书写着“中国必定胜利”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国际友人的“秘密武器”

  展览中还存留着抗战期间中国百姓与外国友人交往的深厚情谊。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勇敢的中国人,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我完成任务,并无数次地帮我脱离险境。”这是《我与日本帝国的战争》一书中的一段话。

  这本回忆录的作者是美国陆军前少校希尔。1943年,34岁的希尔被派驻到中国战场,负责营救盟军失事飞机飞行员和战俘。身为特工的他,随身携带诸多“秘密武器”。有别在纽扣中,帮助他逃脱日军围捕的微型指北针;有被两块塑料夹住缝在衣领中,在他被伪军抓住绑在树上后用来割断绳索的锯条;有合起来只有一本书大,展开却五脏俱全包括几十种药品以及大量巧克力,帮助他穿越丛林的布袋子;还有一张延安总部寄送,帮助他成功营救46名盟军飞行员,以不同颜色绘制日占区和抗日根据地、游击区范围的花花绿绿的地图。

  然而,直到临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次任务,希尔才意识到,他最大、最宝贝的“秘密武器”并不是这些。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部分在华日军却准备制造“黎明前的屠杀”。希尔受命营救汉口地区所有的盟军战俘。行至长江边的村落,行将被日军巡逻发现的希尔被村长所救,老人将他藏在一家店铺后面,并联系了前往汉口的船只。数日后,成功越过长江的希尔,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成功解救战俘、平民550余人。

  这次成功脱险的经历并没有让希尔感到庆幸,他突然意识到,执行任务两年来,他许多次像这次一样化险为夷,然而保护他的善良的中国人民却大都没有村长的好运气,日军搜捕不成,离去前会屠杀村民,可是任务在身的希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屠戮的发生。

  “他告诉我:我对不起中国人。在芦苇丛里,一次次举起上膛的手枪,又只能一次次放下,那场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说到这,我和他抱头痛哭。”与希尔相交甚笃的陈守仁言及此,也有些哽咽。

  1992年,希尔病逝于美国。2012年,20年后,代理人陈守仁遵从希尔的遗愿,将他的珍贵文物捐赠给了中国。希尔的心也随着文物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给予他最强大“秘密武器”的第二故乡—中国。

  人证、物证在说话

  “2014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不会忘记给予中国人民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支持的国家和国际友人,不会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不会忘记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不会忘记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柯棣华医生等外国医护人员,不会忘记真实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业绩的外国记者,不会忘记在中国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我们这次展览的珍贵史料也体现了这六个不忘,这条红线。”沈晓昭说,“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广大华侨华人自费出工出力,不少老人也感受到了来自国家的温暖、牵挂与善意,因此落泪。”

  对于展览,讲解员郭永宏则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次参与史料展讲解,感觉史料非常生动,就拿修筑中印公路这块展板来说,百姓以扁担挑山石的图片也悬挂于展板之上,在这些鲜活的证据面前,谁能无动于衷?这些丰富的细节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情感共鸣。”

  作为展览的筹备者,华侨华人们也有自己的心路历程。

  傅中收集了他的父亲、远征军工兵指挥官傅克军抗战期间与美方共同协作修筑中印公路的相关史料,他强调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不让世人忘记历史,另一方面也是提醒美国民众,我们曾经是盟友,现在更应该友好合作。”

  国民党前将领张光明之女张丽蓉深情回忆了父亲作为抗战中击落日军飞机的中国飞行员的传奇经历,认为“国家能够以包容胸怀接受海内外各地对所有为中华民族存亡而战的人的纪念,必然会受到中华民族儿女的赞赏和一致公认。”

  蔡荣庄说:“作为新华侨中的老侨,我们做这次展览,就是想做些实事,更好地继承抗战时期先辈的遗风。”

  在陈守仁眼中,除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海外侨胞尤其是经历过抗战的老人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也是展览的核心要旨。

  不忘初心,史料收集永远在路上。

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国进步的缩影(习近平讲故事)
为了共同的抗战
新媒体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众生相·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系列1①)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