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渔业企业进入毛里塔尼亚之前,这里是欧洲的“后花园”。欧洲老牌远洋渔业企业百年来都在这一带从事捕捞。与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到毛里塔尼亚不是捞了就走,而是在这里建起了现代渔业基地,带动当地就业和培训。中国渔业企业“基地+船队+渔业资源”的投资合作方式,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也成为未来中国远洋捕捞提倡的模式。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边紧挨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虽然当地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毛里塔尼亚人对于捕捞并不在行。传统上,他们并不善于捕捞,更不会处理和加工水产品。年轻人洛哈麦迪就是一个例子,6年前他还是个无业者,一点儿也不懂驾船和捕捞。再加上当地没有冰冻技术、没有冷库,因此,很多当地人就像洛哈麦迪一样,并不常吃到新鲜的鱼。这一状况直到中国渔业企业来到当地才有了大的改观。
2011年开始,来自中国福州的兰平勇带领他的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投资2亿美元建起了占地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渔业基地。基地建有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等。洛哈麦迪很快成为宏东渔业毛里塔尼亚公司近2000名非洲籍员工的一员,月平均工资达1000多元人民币,在当地属于较高水平。
“公司定期为我们进行渔业技术培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只是技术,还有怎样识别鱼类、怎样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等。”洛哈麦迪说。
按照宏东渔业与毛里塔尼亚政府签署的为期50年的渔业合作协议,宏东渔业毛里塔尼亚公司在当地获得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有169艘,年捕捞总量10万吨。“欧洲的一些老牌渔业企业100多年来一直在这里捕捞,但他们一般只捕捞高价值的品类,捕完就走。像这样把整个基地建在这里的,只有我们一家。”宏东渔业董事会秘书陈忠杰告诉记者。
据陈忠杰介绍,毛里塔尼亚有着世界上品质最高的软体鱼类,经济价值是同类的5倍以上,虽然欧盟每年给毛里塔尼亚政府一定的报酬,但中国渔业企业带来的“基地+船队+渔业资源”的投资合作模式对当地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作为毛里塔尼亚最大的外资公司,宏东渔业为当地创造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培训数百名渔业技术人才,而且直接为当地带来近3亿美元的投资。项目还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增加了毛里塔尼亚国内生产总值,对毛里塔尼亚当地的政治、经济、就业、税收、渔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进入为毛里塔尼亚开发出中下等级的渔业资源,比如沙丁鱼类、鲷类、甲壳类等,使得他们的资源利用更加均衡与合理。现在很多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不仅在这里捕捞,还建起了现代渔业基地、带动当地人脱贫,也不得不服气,并由衷钦佩宏东渔业的做法。
对企业来说,建远洋渔业基地的最大好处在于完善配套,使产业链更加完整。经过几年发展,宏东渔业目前已拥有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基地主要产品品类达80余种,成为中国产品种类最为丰富的渔业公司之一。
“宏东渔业的成功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让更多企业有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宏东渔业不仅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还充分展示了福州远洋渔业的发展实力,并带动了当地就业与培训,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福建省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福州目前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民营远洋渔业船队,外派远洋渔船达361艘,足迹遍及三大洋20多个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并在东盟、非洲国家建成5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福州渔业企业加快“出海”步伐,进行渔业捕捞与基地建设的境外投资。例如,在东盟国家,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建立了渔业综合基地,从事虎虾的养殖和加工;福建恒水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75亿元发展水产养殖项目等。一批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成为推动福州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福州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85年3月10日,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就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赴西非海域捕鱼,福州还组织了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的4艘远洋船随队出征。如今,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福州远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福州远洋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5,福州马尾港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已成为全国远洋渔获物的重要集散地,每年在马尾港吞吐的远洋鱼类约占全国远洋渔获物运回量的40%。根据规划,福州将力争在2020年达到远洋渔船600艘、产值100亿元、境外渔业基地15个的远洋渔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