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敢做没人做过的事(大家之言)

潘建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8日   第 05 版)

  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实现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的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审稿人认为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现实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并断言“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的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影响”。

  回想起1997年,我刚开始在国内呼吁发展量子信息的时候,曾受到很多质疑。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们一步步接近梦想——让中国的量子科学走在世界前沿。这中间固然有许多曲折,但每一步我们都走得非常踏实。

  量子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普朗克于1894年提出的。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2001年,我从奥地利留学回国组建实验室。2002年,我就萌生了把卫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间的链路做量子科学实验的想法。当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而且欧洲、美国并没有类似的项目。2004年,在许多专家对我的设想心存疑惑时,中科院支持了我这个近似疯狂的想法。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说:“我们要相信潘建伟的学术判断,就让他试一下吧!”

  在中科院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验证实验,充分证明了实现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因此在2011年,中科院迅速立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星地量子通信这一领域,中国从起跑线上就站在了欧洲和美国的前面。所以,创新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

  “墨子号”研制过程中碰到过许多坎坷。进入轨道后,外太空的环境比预计的还要恶劣,对卫星的光学系统很快就产生了影响,眼看实验就要做不成了,整个团队立即一起调整卫星参数,又把卫星“挽救”了回来。最后,卫星数据的各项参数比原来好了10倍,所以,原本准备2年完成的实验,结果2个月就完成了。我们的论文投到《科学》杂志,仅用十几天就被接受,并且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当我们的成果发表后,不少外媒评论说,中国真正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国际领导地位。在“墨子号”发射之后,加拿大也为量子卫星立项,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相关项目也都开始启动。这次,中国真正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除了量子通信外,近年来中国在量子计算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预期,再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中国量子计算机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就可以超过目前最快的经典超级计算机。

  优势一定要保持。现在,有美国科学家这样说:“当年,德国人先开始研究原子弹,但美国后来居上了;前苏联先把卫星送上了天,而美国人的宇航员率先登上了月球。这次,我们也一定可以反超中国。”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旭涛整理)

中国量子通信商业化时代到来
敢做没人做过的事(大家之言)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