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是中央美术学院一个学生的名字,也是高德地图、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和百度地图中北京一条街道的名字。这不是巧合,而是这名学生几年前把自己的名字贴在那条未命名的马路上,之后作为一项基础数据被知名地图导航软件和地名系统收录,阴差阳错之间“正式”成为一条街道的名称。“葛宇路”街道名称由来的故事一发在网上,网友纷纷点赞。然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地名处工作人员表示,道路是公共资源,命名权属于政府。北京市交管局工作人员则说,私设路牌是违法行为。
官方表态义正词严,很有权威性。的确如此,如果人们随意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专属”道路,那岂不乱套了吗?必须坚持“命名权属于政府”的原则。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拥有法定命名权的政府不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力,民众该怎么办呢?实际上,那条被私自命名的“葛宇路”与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类似:道路修好通行之后,相关配套设施迟迟不能跟上,没有设置垃圾桶,没有开通公共交通,没有设置公交站台,甚至没有命名。或许有人会说,多大点事儿?没有就没有呗,大不了就说“那条街”,或者干脆用手一指。如果真要如此就能满足人们需要,那真的没什么,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无名称的街道不仅意味着代指不方便,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隐含致命的风险。比如,这条街道某处发生了火灾,请问在千钧一发之际,你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向119说清楚火灾具体位置?再比如,在这条街道上遇到生命威胁,你如何向110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报警求救?
现代城市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是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捷的、有创意的方式和资源,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的城市治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方式和资源。而街道名称是一项基础数据资源,缺少了这项资源,很多城市管理措施和服务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葛宇路同学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的出发点,笔者并不关心也不重要,关键是在实践中被高德地图等知名软件服务商认可,为广大城市市民所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葛宇路以个人之举弥补了城市治理的缺位,满足了市民的需求。由此,笔者认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地名处工作人员在捍卫自己职权之前,是不是应该先说:“对不起,我们来晚了。”的确,“葛宇路”都叫了数年了,现在才发现,可谓晚矣。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规划委还有补救的机会,那就是将“错”就“错”,就命名那条路为“葛宇路”,一则已经约定俗成,既然都存在那么久了,不仅服务软件接受了,人们也习惯了;二则,这名称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学生和一个城市治理的故事,它不仅增加了北京城市文化内涵,而且将提醒城市管理者,公共服务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