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黎荣福:38次飞越驼峰

邱 晨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0日   第 06 版)

  左图为如今的黎荣福,右图为约70年前黎荣福戎装照。

  黎荣福出生在广东台山,现居住在美国。19岁那年,黎荣福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飞虎队”运输机上的报务员,曾执行驼峰运输任务38次。

  未及弱冠 远渡重洋

  1938年,年仅15岁的黎荣福以一纸假移民身份来到了美国。黎荣福记得,当时他身上只带了15美元,便乘船离开了家乡。他回忆说,他先抵达了西雅图,又去了华盛顿,最后他在费城居住了下来,并开始学习英文。在费城,黎荣福一边读书,一边试着找工作。但当时美国的经济环境不好,根本找不到事情做。后来,黎荣福学到了些电工手艺,便在纽约的造船厂找到一份工作,协助船厂打造战舰,时薪是1.78美元。

  年纪轻轻 应征入伍

  19岁那年,黎荣福应征入伍。他回忆,那些征召他入伍的人给他提供了一次考试机会,结果他被分配到了伊利诺伊州的一所军校学做无线电报务员。毕业后,黎荣福便成为了美国第14航空队第三战斗物资航空中队的一名航空无线电报务员。

  黎荣福与战友们需要驾驶运输机从印度起飞,越过喜马拉雅山,把战略物资运送到昆明,这在当时被称为“驼峰航线”——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座座山峰被比喻为驼峰。黎荣福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他们往昆明运送的是骡子。

  “那时的滇缅公路还未修好,前线需要武器弹药以及军需物资。这些物资都需要用骡子来驮运。”黎荣福说。“我当时是飞机上的报务员,而且在整个飞行中队,我是惟一的华人。”

  几乎每次出任务都要与日本人的战斗机周旋。为了躲避这些日本战机,黎荣福与战友不得不贴着山峰飞行,因日本战机不敢距离山头太近。

  “我总共执行了38次飞行任务,指挥官告诉我们,只要飞行30次任务以上即可获得勋章。”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黎荣福共获得了4枚勋章。他说,每次执行任务都很危险。“因为日本战斗机飞得太快了,而我军的运输机速度太慢。”黎荣福的任务是收发报,另外即是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

  黎荣福也负过伤,被日本人从飞机上发射的子弹划伤过背部,不过伤得很轻,他当时也未向上级汇报。70余年过去了,黎荣福身上还有那次负伤留下的伤疤。

  时隔多年 难忘昆明

  战争结束后,黎荣福与战友们都回到了美国,又各自回到了家。从进入中缅印战区到离开中国,黎荣福做了近10个月的航空报务员。他说,那是他一生难忘的经历。

  二战结束后,没有工作可做,所有战时当兵打仗的人都回来了,船厂那时也停止造军舰了。根据联邦的军人安置法案,黎荣福也获得了一些政府的补贴,但生活依然很艰难。

  “战争是结束了,但是我自身条件不够上大学。”黎荣福当时既没钱又没有任何技能,“没办法,我就去了中餐馆,从刷盘子开始做起,我刷了三四年盘子,积攒了一点钱。我在洗盘子时也学了一些中国菜,然后自己开了一家中餐馆。”

  “早年间,中餐很盛行,我们赶上了时机,用汗水换来了些钱。我们的女儿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小女儿博士毕业,现在在兰德智库做研究员。”

  黎荣福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除了时常想着要去昆明看看,也就没有其它奢求了。他感叹道:“自从离开昆明后,70年来我从未返回过昆明。我很想回到那里去,看看那里发生的变化,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我常常想起那段经历,想到那里的工厂、商家与民众,他们应该比以前生活得好了吧。” 

  (据美国《侨报》)

让中华文化登上国际舞台(侨界关注)
简讯
薪火相传情系桑梓
黎荣福:38次飞越驼峰
华裔少年走访重庆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