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奖

——中国科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高 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5日   第 10 版)

  1977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率先公布了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2015年,因为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的历史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比尔·盖茨盛赞发现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他说:“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它的发现堪称20世纪热带病药物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中国理应为青蒿素给全球健康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2017年是青蒿素立体结构发表40周年,《科学通报》近日推出了“青蒿素的研究与发展”专辑,以此纪念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促进人类健康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增强科技文化自信。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更是引导科研方向的航标。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科技已经从跟踪模仿到追跑,甚至部分领域已经是并跑、领跑,现在已经到了用科技期刊引导科研方向的时候。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我们“要把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除发现青蒿素之外,我国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比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当年都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这有力证明,中文科技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我们期待,中国科技期刊能发表更多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完成科学文化的价值传承使命,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源泉,为人类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

5G:开启新“互联网+”时代
图片报道
软件定义未来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奖
关爱海洋 守护蔚蓝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