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警部队,有几支赫赫有名但又鲜为人知的“国字号”部队。其中,有负责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和守卫任务的国旗护卫队,有担负国宾摩托护卫任务的国宾护卫队,有迎接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重大庆典的礼炮部队。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有多大?当一名国宾护卫队成员要具备什么条件?礼炮迎宾有什么讲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进这些“国字号”部队进行采访。
国旗护卫队:“国家名片”
6月16日下午,北京城骄阳似火。记者在国旗护卫队训练场看到,战士们顶着烈日进行队列训练,一丝不苟。
每天,在太阳即将冲破地平线,照亮中华大地的时刻,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总会有一支橄榄绿的队伍,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阔步前进。
升国旗,一项神圣的使命。武警战士每天都把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30多年,风雨无阻,分秒不差。他们就是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国旗护卫队的战士。
如果说,天安门广场是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个符号,那么国旗护卫队就是镶嵌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家名片”。
国旗护卫队由36名队员组成,其中擎旗手1名,护旗手两名,带队警官1名,护卫队员32名。他们使用的国旗是特大号的,长5米、宽3.3米。国旗从基座升至杆顶为2分零7秒。擎旗手扛的国旗杆长3.81米,重15公斤。行进过程中,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行进138步。
国宾护卫队:“中华第一骑”
编队,是整齐的雁阵;行进,是滚滚的铁流;停车,是威武的雕塑。
这就是2013年5月16日组建的迎送外国元首的国宾护卫队。他们身着白色礼兵服,脚蹬乌黑锃亮的高筒马靴,头戴白色护卫头盔,腰配手枪,驾驶着乳白色摩托车,呈倒“V”字型,护卫着来华的外国贵宾,风驰电掣,威风凛凛,他们被誉为“中华第一骑”。
国宾护卫同鸣放礼炮、检阅三军仪仗队一样,被认为是世界外交迎宾活动中的最高礼仪。摩托护卫是外国元首踏上中国的第一道礼仪,也被称为流动的“仪仗队”。
护卫队员除具备政治合格、身高标准、相貌英俊、体魄强健等基本条件外,还要在训练中经过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10多道难关的考验,以便熟练掌握过高架桥、悬轮过独木桥、飞车过断桥、行车交换驾驶员等摩托车驾驶高难动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卫队员,一般需要3至4年的严格训练。
针对外交规格和不同路段,护卫任务分为9车、11车、19车、21车、25车五种护卫队形,摩托车护卫时速为每小时80至140公里,前后车距保持在1.5米,车队起步后最低速度每小时80公里,紧急制动停车不得超过10米。
礼炮部队:炮声与国歌声同步
前不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国首脑来到北京。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礼炮中队圆满完成了礼炮鸣放任务。
据介绍,礼炮兵可以称得上是共和国外交活动的见证人。礼炮中队组建以来,已经圆满完成迎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礼炮鸣放勤务700余次。
礼炮训练专业性很强,无论是迎接国家元首的21响,还是迎接政府首脑的19响,响数必须绝对准确,必须响在同一个点上。礼炮声和国歌声同步,按照“歌起炮响,曲终炮落”的要求,每次迎宾任务都要根据来访国国歌与中国国歌的总长度来设定礼炮鸣响的间隔。
礼炮鸣放是国家行为。炮手跪姿鸣炮,24名炮手雕塑般纹丝不动,侧面看去刀削般整齐。现在使用的是第六代08式礼炮,它采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可检测现场每一门礼炮,并记录其发射全程。
本版照片由李光印 龚松 安晓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