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这座塞北小城曾风沙成患,地瘠人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形象的民谣是昔日右玉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人一代接着一代植树造林,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惊人逆转。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60余年来,18任县委书记、17任县长带领民众全力植树造林,使右玉县逾一半面积被森林覆盖。
办公室里立把铁锹
右玉人拼命种树,靠的是一种精神: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60多年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历程中形成的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植根于右玉人民自强不息、勤俭质朴的地域性格的土壤中,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艰苦历程当中,升华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中。
1949年,第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此后的60多年里,种树成为历任县委、县政府和右玉人民的共同事业。
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因为爱树、抓树、护树,被右玉群众亲切的叫做“树书记”。每逢植树季节,他都要带着妻子、孩子和干部群众一起,干在工地,吃在工地。有人曾建议他:“粮食上去戴红花,其它上去没人夸。你树植的再多,到时候咋交账呀?”老常哈哈一笑:“作为县委书记,我要向人民、向历史交账。”
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离开右玉的时候,带走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右玉县一片普普通通的杨树叶,另一样就是办公室里伴了他十余年的一把铁锹。两样普通的东西,印证的是一种质朴的情怀,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
直到现在,许多干部的办公室里,还立着一把铁锹,放着一双胶鞋。右玉的干部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在农村,每逢植树,都是与群众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每个人都播撒绿色
这种精神传承,不只是右玉历任书记、县长的工作动力,同时也是右玉普通干部和民众的生活源泉。
曹村农民曹国权,从1949年分得土地就开始种树,年过九旬依然守在山上种树。有人劝老汉,上了年纪了,够吃够用就行了,何必受这苦。但曹老汉郑重地回答:“这些树就是我的儿子。”他的生命已与种树融为一体。北辛窑村老支书伊小秃,在任时带着全村村民植树,退休后承包荒沟一人植树,在7年的时间里,自己一个人义务植树300多亩,如今的北辛窑村,已成了当地有名的绿色生态村。
从美丽的云南远嫁来南崔家窑村的余晓兰,承包荒滩荒沟植树造林,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绿色,一个细皮嫩肉的南国妹子变成了粗糙黝黑的塞北婆姨,也成为了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
几十年来,右玉群众始终以播撒绿色为己任,把创造绿色作为人生价值的尺度。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考验的正是右玉县历任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因为种树是一件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不值得称道的事情,而且是十八任一任接一任,都在前任画下的框里施展拳脚。当种树与群众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要个人前途,还是要群众的出路”这一问题不容回避地考验着每一任执政者。
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持着一个共同信念,就是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右玉人民。激励和支撑他们的,正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