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23日 星期五

巴拿马华商:

运河边上有商机(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23日   第 07 版)

  近日,中国与巴拿马建交。这个遥远的中美洲国家一时引发诸多关注。事实上,早在160多年前,第一批华人就乘船抵达了巴拿马,为巴拿马修建铁路、开凿运河献出血汗。如今,20多万华人生活在这个国家,超市、五金、房地产、金融……各行各业都有华商的身影。

  

  走出国门 更多空间

  “大西洋和太平洋本身并不连接,只是在巴拿马相隔的距离最窄,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巴拿马运河,联通了两大洋。在大西洋一侧,有世界第二大自由贸易区,科隆自由贸易港,我就是在科隆创的业。”曾在巴拿马闯荡十几年的王家明对巴拿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是他海外拼搏的起点。

  1991年,王家明受人所托,辞去在中国的公职,到巴拿马担任经理,打理公司。对方口头承诺给他10%—15%的股份。但是,两年后,对方拒绝兑现承诺。1993年,既没资金、又没有退路的王家明只能选择在巴拿马创业。“巴拿马是中南美洲转口的纽带,在科隆自贸区,货物进到仓库,卖到其他国家免税,卖到巴拿马加5%—15%的税。机会很好。”长期从事轻工产品贸易的王家明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行业。“可以说,在科隆,凡是你想得到的东西都有。要分析自己的强项。我在中国时做的就是轻工业进出口贸易,我知道在中国哪儿能找到什么货。我对广交会也非常熟悉,能拿到最好的价格。”考察了中南美洲的市场之后,王家明选择了圣诞灯、自行车等产品,并做得有声有色。

  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天地,1989年,25岁的黄伟文离开家乡广东清远来到巴拿马。“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做个体户赚了点小钱,在国内发展得很顺利,想到海外去看看。那时候,刚好巴拿马开放旅游政策,旅游签证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居留签证。我就到了巴拿马。”

  黄伟文也将创业地点选在了科隆自贸区。“起初,我从事的是小商品贸易,包括服装、学生用品等。上世纪90年代,巴拿马的贸易比较好做。我每年都回中国参加广交会,对中国产品更加了解,比外国人有优势。当时在科隆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超过10家。可以说,我赶上了好时候。”

  唐金水到巴拿马为的也是更好的发展。1986年,30岁的唐金水到了巴拿马。“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就回家种地,后来成了农村的基层干部。1984年,我有个朋友到了巴拿马,他认为在那里更有发展前途,就建议我过来,并帮我办手续。”唐金水是广东花都人,出国发展对他身边的亲戚朋友而言是非常自然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里每年都有100人左右出国。现在,我们村在巴拿马的人超过3000人,留在广东村里的人还不足3000人。因为签证政策宽松,那个年代是一个移民高潮期。”

  到巴拿马之后,唐金水在朋友店里打工。“那时候,华人主要经营杂货店、小餐厅、洗衣店等。我给朋友打工,一方面是报答他,另一方面也是学习的机会。”一年后,朋友买了更大的店,原来的店就交给了他。唐金水就这样留了下来。

  克服困难 抓住机会

  “我运气很好,总能赶上一个行业的黄金时代。”黄伟文笑言。他从事小商品贸易10年。“以前出来的华人比较保守,经营小超市和餐馆居多。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流通,很多人开始对贸易感兴趣,做的人就多了起来。所以,1997、1998年左右,我转型了。”

  每年参加两次广交会的黄伟文找到了新的商机。“国内非常需要铜、铝等金属,巴拿马有铜。于是,我就努力申请商务部、海关等部门的批文。因为对流程不了解,我是通过律师和朋友的帮忙才一步步解决的。”最终,他申请成功。“到2008年,国内铜价一直在涨,从1万多元人民币涨到7万多元人民币。这也可以说是铜市场的黄金十年。我又赶上了。”

  对商机的敏锐把握总能让黄伟文走得顺顺利利。“2008年,我又转型了。铜出口还在做,但主要精力开始放到了房地产上。过去这10年,巴拿马土地价格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涨,到现在已经上涨了十几倍。”如今,黄伟文的房地产公司已经颇具影响。

  在贸易行业的激烈竞争面前,黄伟文选择了转行,王家明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在科隆做的是大批发生意,靠的是走量。要走量,就需要有库存,对资金的要求很高。资金不够,就只能选择订货的方式,赚取3%—5%的佣金。”发展遇到了瓶颈。“当时巴拿马的治安又不好,我不想在巴拿马当地开店。”王家明把目光转向了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我做的小批发和零售。从1994年到2001年,我在巴拿马和委内瑞拉两国间通勤7年。我的大本营还是在巴拿马。巴拿马是拉美金融中心,因为巴拿马不发行货币,是当时极少数可以使用美元的国家之一,只有硬币是自己发行的。这样对我们商人而言,最大好处就是不存在货币贬值问题,没有外汇管制。我在委内瑞拉赚的利润高,但是汇率不稳定。为了保护利润,拿到钱后都是尽快换成美元。”就这样,靠着辛苦的通勤,到2001年离开巴拿马和委内瑞拉的时候,王家明在圣诞灯领域做出了令自己相对满意的成绩。

  选择在巴拿马开店的唐金水遇到的问题在当地华商中很普遍。“巴拿马城有些地方治安很不好,打打抢抢、毒品泛滥。但是,初来乍到的华人要谋生,还是会在这样的地方开店。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努力和当地人多交朋友,甚至不得不以恶对恶。很辛苦。”唐金水做了3年,把杂货铺转让出去,改作洗衣店。“太辛苦了。”他说。之后他做过洗衣店、餐厅等。如今,他开的是五金店。

  回馈社会 享受生活

  “为了回馈巴拿马社会,也为了提升华人形象,不久前,我们公司捐赠了75亩土地以兴建政府公立医院。”黄伟文说。生意一直做得有声有色的他,没有忘记整个华人群体。“2011年,我牵头成立了巴拿马华商总会。原来,大家都是通过同乡会联系。巴拿马的侨胞发展得越来越好,华商的很多企业开始做大,影响力开始提升,我觉得需要成立一个商会,作为一个整体来争取正当权益,而且,这样和国内的商务部门沟通也能有个平台。”

  如今,华人已经逐渐得到了巴拿马主流社会的认可。

  “我刚到巴拿马的时候,当地人很歧视华人。不仅有民众言语上的侮辱,还有政府政策上对华人的歧视。”黄伟文说,“是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底气。杨利伟飞上太空、2008年‘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巴拿马人对华人的态度有了转变。现在,他们看到华人会非常有礼貌。”

  2014年,在巴拿马运河通航100周年前夕,华社向巴拿马运河捐赠“海巫号”模型。新上任不久的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应邀出席捐赠仪式。1854年3月30日,“海巫”号帆船运载705名华工从中国抵达巴拿马。次日,《巴拿马先驱报》刊发这一消息,使其成为有正式文字记载的抵巴第一批中国人。

  2004年,巴拿马国会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华人日”,以纪念华人抵达巴拿马,颂扬华人为巴拿马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毫无疑问,华人为巴拿马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与巴拿马宣布建交后,巴拿马外交部副部长路易斯·米格尔·因卡皮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要感谢几代华人在这里的大量付出。巴拿马生活着约20万华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族群。我们期盼与这里的华人继续携手建设巴拿马。”

  在巴拿马生活了多年的华商也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在这里30多年了,环境、人脉都很熟悉,很喜欢这里。”黄伟文说。

  “巴拿马气候宜人,水质纯净,很适合生活。我在巴拿马运河边上两套房子一直没舍得卖。将来我打算冬天就回巴拿马度假。”早已移民加拿大的王家明对巴拿马依然充满眷恋。

运河边上有商机(商界传奇)
商机商讯
商路语丝
我有一颗教育慈善心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