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喇家遗址:东方的庞贝(文明密码)

□杨雪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20日   第 07 版)

  喇家遗址面条出土时的红陶碗和碗中遗物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位于甘肃与青海南缘边界。街头处有大河家集,店铺簇拥,人马拥挤,只有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十多座,远近能看见。出集上百步,便看到不太咆哮的黄河。从这里往青海走,就可以到达民和的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曾被形容为东方的庞贝,因为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一处4000年前的灾难现场。

  1999年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考队在喇家村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发掘,意外发现一处前所未见的有宽大环壕的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在清理四座齐家文化房址时,发现大量有可能是意外死亡的人类遗骸。比如14平方米左右的4号房址,门朝北开,中心有圆形灶址,14具人骨一组组地呈不规则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心灶址处一成年人两手举过头顶,双腿为弓步,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处,多为年少的孩童。东墙壁下的一对母与子更令人感伤,母亲倚墙跪坐地上,右手撑地,左手将一婴儿搂抱在怀中,脸颊紧贴在婴儿头顶上,婴儿双手紧搂着母亲的腰部。

  北京大学环境考古学专家夏正楷教授分析认为,几座房址内都充填有大量棕红色黏土层,中间夹有波纹沙带,这都是黄河洪水泛滥的产物。汹涌的洪峰冲垮了河边台地,涌进了当时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淹埋了滞留在房子中的妇女儿童。而整个官亭盆地在4000-3000年前处于洪水多发期。夏先生以“东方的庞贝”来强调这次发现的意义。现在的看法是,也许是突然的地震引发了洪水,洪水来得非常凶猛,人们甚至来不及反应,灭顶之灾已经降临……

  如今这处遗址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在两处房址的现场看到4000年前的那场灾难来临时每个人脸上绝望的表情。

  除了灾难现场,大众谈论最多的是这里保存下来的一碗面条。

  在此之前,按照常识,我们认为中国的面条只有2000岁上下的年龄,而喇家遗址,将它的年龄又增加了2000年。

  这碗4000岁的面条千真万确,王仁湘老师就是见证者。2002年,在喇家遗址的继续发掘中,考古人员在20号房址内清理出一些保存完好的陶器,其中有一件篮纹红陶碗,翻扣在地面上,揭开陶碗时,地面上是一堆碗状遗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却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一团面条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总长估计有50厘米,少见断头,还显现着纯正的米黄色。

  很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的团队从碗底到碗口采集了六个部位的样品,通过植硅体分析,并与西北地区常见的大麦、青稞、小麦、小米、高粱、燕麦、谷子、黍子、狗尾草等80多种植物果实中植硅体形状进行比照,发现植硅体的形状与小米和黍子非常吻合。由此判断条状物层里保存有大量的粟和黍子的典型壳体植硅体颗粒。淀粉粒也可以在地层里保存上万年,偏光显微镜观察有消光的特征。对样品的偏光实验表明,条状物中的两种物质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与小米和黍子最为匹配,从而确认喇家出土陶碗里古老的面条是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

  在分析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应当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是一碗荤面。王仁湘老师认为,我们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用谷子和黍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面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

  喇家遗址是齐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所谓的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命名地来自齐家坪遗址,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考古学文化。根据碳十四数据,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100至3600年,与夏商周的夏代纪年大体重合。关于它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不过考古学资料也大概能说出当时的衣食住行。

  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最为典型的便是双耳罐和高领折肩罐。它以东亚定居农业为基础,吸收了中亚游牧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农牧结合经济形态。种植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多种作物亦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作物遗存较丰富,鉴定出的品种有粟、黍、小麦、水稻、大豆和大麻等,以粟和黍为多。齐家文化早期以猪为主要家畜,后者逐渐被羊、牛、马取代,养羊成了齐家文化后人的特长。河西走廊西南方向是祁连山脉即南山,中间有祁连雪水形成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孕育了绿洲草原。祁连山顶终年积雪,山脚是森林草地;马放南山,齐家文化时代就是天然牧场。山羊、绵羊、黄牛和马正是这个时期从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齐家文化房屋流行石灰地面,防潮防湿易于清扫,一直流传到当代。在喇家遗址的房屋墙角已经发现多处壁炉,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壁炉遗迹。目前喇家村的老百姓仍用壁炉取暖,只不过所有的开口都在墙外。

  青铜器在齐家文化时有发现,包括青铜刀、青铜凿、青铜环、青铜斧、青铜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里在冶金技术向中原传播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出现了,玉琮、玉璧、玉璋和各种玉佩饰,显示了多种的文化来源,包括红山和良渚。占卜是一种决策方式,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均有卜骨发现。考古学家李济早就指出:“我现在想举出若干不可争辩地在中国本土以内发明及发展的……第一件,我想举出的是卜骨。卜骨的习惯,在与殷商同时或比殷商更早的文化,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较晚的希腊、罗马,都是绝对没有的。”盛行于殷商时代的卜骨习俗应该在齐家文化时代就很流行。

  齐家文化出土了不少海贝和骨制海贝,表明当时已有远距离交流和互动。不过齐家文化从哪里来,最后去了哪里,和中原的二里头、陶寺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等更为直接的问题,依然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去揭开。至少可以肯定的是,4000年前,齐家文化作为一支强势文化不断向东发展,向西渗透,并向南向北扩展,和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从地理上看,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后来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嘉璐:中华文化要有世界担当
喇家遗址:东方的庞贝(文明密码)
张廷玉:事贵慎密 为官要廉 为政要勤(家风家训)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