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国图开讲非遗

小 章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16日   第 07 版)

  优美得让人心生向往的歌声,那是美国歌手保罗·西蒙的《老鹰在飞》。这首风行于世的金曲,是他根据听到的一个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旋律填词改编的。就是这首歌,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性保护运动。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保护民俗国际文书提案》,在“权利主张”背后,隐含了对艺术家是否“挪用”该国民间文学艺术,使之商品化并获得非正当商业利益的伦理拷问。为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

  公约的另一个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案,认为保护延续文化遗产,需要连同那些持有该项目的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一起被认定(后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人),以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

  传统拥有者的权利界限在哪里?非遗是人类共享的文化,并不是专利,拥有者只是收益优先……

  6月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在国家图书馆作了题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国际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的主题讲座,通过许多故事生动回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的背景,讲述了民间文化与非遗的关系、保护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及面临的经济利益争夺的困境,由此拉开了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的序幕。在网上或图书馆内看到讲座消息的人们几乎坐满了学津堂,专注地倾听着。

  从6月10日到8月26日,国家图书馆精心策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分别聘请安德明、巴莫曲布嫫、孙建军等10位非遗研究专家主讲。7月15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向东和河北省昌黎县向东皮影剧团将在此展示河北皮影戏,7月21日,由杨志刚等6位非遗传承人将展示北京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阅读鸿沟收窄,“文艺风”转向“心理系”
“一带一路”好书荐
国图开讲非遗
酷夏读书自清凉(我与书)
基因编辑,改写人类的未来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