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940万考生走入高考考场。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网民几乎“同步”参入高考:从晒当年的准考证,到回忆当年考试题目,再到第一时间试写、点评高考作文。7日—9日,这3天,可谓是全民高考。高考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仪式与情结。
全民点评作文
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快看!2017高考作文题目汇总,你觉得哪个最难写?》,整理了各个版本试卷的作文题目。
网民留言参与热情非常高,数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很多留言中流露出的是对作文题目的深入思考。网民“陈忠鑫”说:“时代在进步,高考作文越来越灵活。”网民“汗汗”认为,今年的题目相对比较贴近生活,对于封闭在教室里的考生来说确实难写。但现代社会就是需要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后考生应多关注新闻。
在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上,各家网络媒体都抢在第一时间贴出作文题目,并通过各种形式吸引网民参与。在新浪微博上,央视新闻请网民投票,“你觉得哪个题目最有新意”?
当然,每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段子手们就开始摩拳擦掌了。全国卷1的题目是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等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由于开放度比较高,引发大量网友连词造句。
每年的高考作文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吐槽。对此,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评论说,“有网友认为‘高考作文题并非命题老师拍脑袋的产物,它们往往试图在时代精神和不朽话题之间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吐槽‘让一群十多年都在背课文的学生写一些富有人生含义的文章,几个人能写得引人入胜’?如果你是命题老师,会出什么题目呢?”
网民的点评更多是一种情绪抒发。高考作文到底出得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网民还是期待专业的分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两个版本的分析文章,一个叫“段子版”,一个叫“专家版”。在“专家版”中,权威专家分析指出,今年作文题目的特点是:聚焦中华优秀文化;贴近学生和生活;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
对历年作文题目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分析出现今作文的特点。澎湃新闻客户端对40年作文题目进行比较后指出,今年正值恢复高考40周年,从1977年重启高考、1978年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到现在,高考已经跨过了40年的光阴。随着时代的发展,40年间,高考作文题也经历了千变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回顾过去40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梳理中国40年的发展脉络。
全民回忆高考
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场考验,对经历过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因此,回忆那些过往的高考,成了网民乐此不疲的事情。
网络名人们回忆高考之路,总能引发网民强势围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参与了今日头条“恢复高考40年”的话题讨论。俞敏洪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连考3次终于进入北京大学。他坦言,像他这样考了3年的人,原则上会对高考非常仇恨,而实际上他非常热爱高考,因为这是他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唯一路径。
回忆的形式多种多样。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制作了一张长长的漫画,回顾高考的40年历程,并附上了作家刘震云的高考寄语。网友“东郭先生”留言说,年年高考今又高考,40年,见证万千奇迹。有苦、有累、有心酸;有乐、有喜、有欣欢。风也过,雨也过,已到辉煌路……万千思绪,唯留祝福给今天,祝福家国莘莘学子,追梦梦圆。
很能勾起人们高考记忆的物件就是准考证,几乎每年都会有人因收集准考证而成为“网红”,今年“红”的是詹洪阁。他是一位民间收藏家,从1987年至今,30年的时间里,他收藏了200多张准考证。他希望把这些准考证物归原主。他时常在想,时隔五六十年,人们再次看到自己当年的准考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场景?
对大部分人来说,当年的准考证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因此,一款可以生成电子准考证的小应用,这几天受到了网民追捧。扫描二维码打开链接,上传自己正面照,然后填写姓名、入学年份等个人信息,最后生成一张模拟的“高考准考证”,里面还有考试科目、时间等。新华社中国网事评论道:“大家之所以热衷于用轻应用制作当年的高考准考证,因它唤起了几代人参加高考的共同记忆,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人生奋斗体验。”
全民保障考试
“静音模式”,这是对高考期间社区环境的形象描述。
湖南新闻网报道,近日,家住长沙市黄土岭社区的居民发现,平日里一到傍晚准时响起的广场舞音乐声越来越小了。原来,广场舞大赛组委会高考前特意发起“静音高考”的倡议,号召所有广场舞参赛队伍停跳一段时间,为高考静音。
河南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称,为确保高考期间广大考生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清明上河园决定在高考期间暂停部分演出,开园迎宾、盘鼓、东京保卫战等大型节目将开启静音模式,为高考助力。
“现在孩子正面临高考,可是周围噪声太大,夜晚很多拉货车鸣笛,孩子无法安心复习。”一位考生家长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发帖求助政府部门禁噪。安徽巢湖市政府立即整治,要求该公司停产,高考前不再进行夜间运输作业。
有评论指出,在全社会养成高考文明之风,为高考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让寒窗苦读了十多年的考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以最佳的状态完成人生最重要的考试,应该也很有必要。此举既有现实效果,也有象征意义——社会文明水平在高考中体现、增进。
交警、城管、公交、环卫和气象等部门在全力保障高考顺利进行。今日头条的高考专题页面对昆明、邯郸、青岛、汕头等多地交警护航考生进行网络直播,很多直播页面的点赞数过万,网友一条条留言不断刷屏。
7日,人民日报一篇《知识改变中国》的评论被各大网站转载,文章指出,对于恢复高考深远意义的探究,40年来始终未曾停止。人们纪念这一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中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为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得以疏通而欣慰,为重新确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而长舒一口气。更重要的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在经历曲折之后,再次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