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因装修旧居而整理旧物。作为喜欢写作的我,家里既没有高档家具,又没有古董摆设,而最多的则是一堆堆、一叠叠书刊报纸及写作手稿了,其中数量最多的要数《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对海外版情有独钟,最早是因为海外版的编辑记者善待读者、作者,并善于发现和联系作者,且一以贯之、不辞辛苦地帮助作者修改稿件。回想当初,是海外版的编辑点亮了我心中的写作之灯。那是1985年深秋,一位在苏州园林局工作的文友送给我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海外版,我一看,编排得很有特色。特别吸引我的是作为文艺副刊的“神州”版, 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文章短小而富有文采,图片优美给人以视觉冲击。不久,“为海外版写点什么”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打转。有了!我的家乡苏州是园林名城,何不就地取材? 于是我写了篇《苏州园林中的窗景》,把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中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各种漏窗窗景浓缩在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中。写完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寄给了海外版。令人兴奋的是,这篇稿件在1986年2月3日被海外版采用了。数天后,我收到了海外版的样报和文艺副刊编辑的来信,这位编辑在来信中以热情的口吻肯定我文字功底较好,撰写文章角度新颖。这位编辑在信中还说,苏州是文化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芸萃,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很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写一些角度新、立意深,短小精悍的文章寄给海外版。来信整整写了两张信笺,热情的鼓励、真诚的点拨,令我深受感动。
编辑热情鼓励,让我数十年投稿不辍。从“神州”副刊到言论版,从旅游版到读者桥版,稿件接连被海外版采用,其中的十多篇言论被“望海楼”栏目采用。
在为海外版撰稿的过程中,我和海外版的不少编辑记者都成为了朋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为了“神州”副刊的刊头,海外版编辑委托我向书法家费新我求字。1987年初春时节,我接到海外版文艺部编辑来信。信中说:“神州”副刊的刊头历来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所书,林散之等大家名家都已写过,而苏州的左笔书法家费新我先生,在我国早已闻名遐迩,能否请您联系一下费老,请他为“神州”写刊头。
面对这封来信,我有些为难。我与书画界没有来往,和费老素不相识,也不知他住在何处。但是,既然“神州”副刊有所求,理应予以满足。于是我托在苏州市文联和书画界的朋友帮忙,终于与费老取得了联系。当我向费老说明来意,并拿出海外版报纸向他展示时,年已84岁的费老满口答应。3天后,当我再度登门时,费老早就把3个不同字体的“神州”刊头放在桌上了,我向费老道谢后,连忙装进信封直奔邮局而去。没过几天,费老书写的“神州”刊头便在海外版上刊用了,此时我会心地笑了。
如今,我虽已步入八旬,很少动笔,但我心中依然装着结缘30多年、情意浓浓的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