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咱们的照片挂到了家里的墙上,我永远永远忘不了你们大家。”
5月30日晚上,我忽然收到伊朗女孩妮露凡的信息。此时,距离“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结束已经超过一个月了,我们采访摄制的微视频《你好,一带一路》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顺利播出。
2017年的4月和5月,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4月,为了做好高峰论坛的预热报道,我们在6天之内采访了73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青年精英代表。6天时间不长,却发生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他们为何要问好“一带一路”?在面对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作为媒体记者,我们该如何寻找并打开沟通的渠道?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
在5月,我们在报、网、微、端同期推出了相关的视频产品和图文报道并出版了《你好,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但这不是结束。莎士比亚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一带一路”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在期月之后回望当初,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月19日凌晨1点半,湖南长沙。
“他们每天早上8点半出门,吃完晚饭后也差不多8点半了,整个白天都在参加活动,只有晚上9点以后才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这已经是第3天了,我们总共才拍了6个人,还有至少59个人要采要拍,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这话时,魏明在宾馆的房间里焦虑地踱步。旁边的刘玉民则眉头紧皱一言不发地整理着刚刚拍摄的素材。
这是我们来到长沙的第三天。4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湖南长沙开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84位青年代表齐聚中国,先后在湖南长沙和福建泉州调研和探讨文化创意和遗产保护等事宜。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个可以一次性采访到“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公民的机会,无论是从国家数量还是从文明的多样性而言,采齐这些国家的代表,了解他们的心声,无疑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3年来影响力如何的有力回答和证明。
于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派出了我们这个三人小团队。带着刘玉民、魏明两位实习生,4月16日,我从北京出发,扛着重达56公斤的摄影器材,奔赴湖南长沙,开始为期6天的采访拍摄工作。
4月19日之前的拍摄确实如魏明所说,面临着困难。最大的问题是,紧密的活动安排占据了这些青年代表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天的忙碌之后,筋疲力尽的他们回到酒店非常想休息,这时候接受采访的可能性很低。为了方便他们就近完成采访然后休息,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房间打造成了一个临时影棚,但是大家的配合度依然不高。
于是在活动开始的前3天时间里,我们只拍摄采访到了6个人。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3天里,我们平均每天要拍摄采访20个青年代表,并且时间也只能是在晚上9点之后。能不能完成实属未知,这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
“即便如此,每个国家的代表我们必须至少采访到一位,少一个人就是我们的失败。”我咬了咬牙,“那就从今晚开始,每天晚上,我们至少采访20个人!”
破局来自思考方式的转变。在此之前,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媒体记者”。我们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这也在无形中隔开了我们与列国青年。因此,在思考之后,我们决定采取“群众路线”,在未来3天化整为零,走到青年代表中去,与他们沟通交谈交朋友,真正和外国青年打成一片。
于是,来自保加利亚、伊拉克、立陶宛、格鲁吉亚、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青年代表们很快跟我成为了朋友。而我们每天几乎20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勤劳的记者了!”保加利亚青年布尔加利亚这样评价我们。伊拉克青年阿代尔则握着我的手说,“你这个中国小哥我喜欢!”
建立友谊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在青年代表的群体中发展“自己人”。在84位青年代表中,有10位是中国代表。我们先把他们从我们的拍摄对象发展成为摄制组成员,然后让他们分散到各国青年当中去,帮我们寻找愿意配合采访的青年,然后让他们发动自己新认识的朋友,把这个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利了。5月19日晚,我们采访到了19人;20日晚,21人;21日晚,22人,22日上午,5人。平均每晚结束采访的时间是凌晨2点,但是列国青年不仅没有抱怨,反而非常理解和配合,有的人甚至自愿留下来帮助我们做现场调度并给其他排队等候采访的青年“说戏”。在22日论坛结束后,我们一共成功采访了73个人,覆盖了65个国家。在采访的后半段,甚至有青年主动前来询问:“我们国家有的代表你们已经采过了,你们还需要采访我吗?我已经准备好了!”
做纪录片的纸媒人
一次午饭时间,43岁的叙利亚代表海思安跟我说:“你们的团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你们只有3个人,可是感觉你们在干10个人的工作。”他问我:“你们来自中国哪家电视台?”
我跟他说:“我们来自一家中国纸媒,人民日报海外版。”这让他非常的惊讶:“在中国,纸媒也可以摄制视频了!”
确实,在当下中国,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同一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呈现,也是媒体对记者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直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继“侠客岛”、“学习小组”之后,我们又推出了“中国故事工作室”品牌,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纪录片是“中国故事工作室”的主攻方向之一。与传统的电视纪实类节目不同,我们更多致力于摸索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纪实类作品的传播方式。
所以我告诉海思安说:“我们是做纪录片的纸媒人。”这位曾经在BBC工作过一年的老记者为此感慨道:“中国的媒体发展观念真是日新月异。”
《你好,一带一路》视频短片和正在制作中的30分钟的长纪录片,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使用准影视工业制作流程试制的2部4K影像作品。在拍摄中,我们使用了专业的电影摄影机和灯光,后期处理则使用了专业影视的剪辑和调色系统。此外,在长片拍摄中,我们还使用了无人机等特种拍摄装备。
拍摄65国青年的专访时,我们在青年代表下榻的酒店专门布置了一个小型演播室,不同光位处理人像和背景的灯光数目不低于6盏。为了实现最好的拍摄效果,我们在当地影视公司租用了4平方米的专用摄影白布,每次的现场布景时间将近1个小时。
早年间人民日报记者咬文嚼字的严谨态度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作为媒体融合时期的记者,我们需要在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品质的同时,在新的领域中发扬光大人民日报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
基于共识的民心相通
在采访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
印度小哥马纳福·维吉是19日第5个接受我采访的青年代表。轮到他时他有点紧张,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熊猫男孩’(为了方便他们认识我,我请他们称呼我为“Panda Guy”),他们的国家都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印度还没有加入。我想说我们很期待加入‘一带一路’可以吗?这是我内心的想法。”
我对他说:“你只需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没关系的。”
于是这个印度小哥当着我的面激动地喊出了:“中国万岁!”
其实在开拍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列国青年,真的了解“一带一路”这一始自中国的倡议吗?因为在他们很多国家,都还没有关于“一带一路”这个概念的准确的母语翻译。
打消疑虑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当马来西亚的苏维利说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海外站点,就在马来西亚,一个叫做马六甲的城市”时,当匈牙利的诺里娜说出“匈牙利是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第一个欧洲国家”时,当印尼小哥利兹基·阿沙尔说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会增强各国经济竞争力”时,当捷克小哥说出“我想对各国领导人说,要记住服务于人民,而且人民需要中国这个朋友”时,我真的很感动。
在我采访过的所有青年代表中,绝大多数都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予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我想,“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共识,让我们的心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