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魅力端午彰显文化自信

张 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29日   第 11 版)

  民间端午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因纪念屈原而兴,是端午节最为流行的民间解释。早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记载,当时五月五日人们有将五彩丝系在胳膊上的做法,可以令人不生病,也是为了纪念屈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则提到,五月五日向江中投粽子、竞渡的习俗,都源于感念屈原忠而见弃、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除此之外,民间传说中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等说法。当然,在学者看来,端午节起源另有缘故,并提出了多种观点,有吴越民族龙图腾祭祀说,有阴阳五行说,有生态环境说,还有节气适应说,等等。

  端午时在仲夏五月,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临近。从阴阳的角度言,此时节,“阳气始亏,阴慝将萌”“阴阳争,死生分”,按照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法则,人的行为要适当调整,以与天时相吻合,所以《礼记·月令》中说:“(仲夏)是月也,……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阴之所成。”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言,此时节,“煖气始盛,虫蠹并兴”,瘟疫多发,身处其中的人们就要设法应对大自然带来的难题,以让生活继续下去。端午节及其习俗正是人们面对阴阳变化和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进行调和与应对的结果。

  端午节播布广泛,是南北方人们共同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端午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大致而言,主要包括特定的饮食活动、娱乐活动、祭祀活动、避邪驱毒活动、采药合药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等。

  端午节以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在一年中生存条件最恶劣的月份,给人希望、生机和活力,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之树上的绚烂花朵,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之流中的美丽浪花。2006年端午节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与春节、清明、中秋这三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绝非偶然。

  文化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原创文化,但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

  日本江户时期的思想家熊泽蕃山曾经说:“中华乃四海之师,功德无量。日本的礼乐、书数、宫室、衣服、舟车、农具、武具医药、针灸、官职、位阶、军法、弓马之道等无不传自中华,成自中华。”这段概括中华文化对日本巨大影响的话语其实并不仅仅适用于日本。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文化都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的文化,为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追慕和效仿,以至“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成为东亚地区的普遍现象。端午节最早也是在这种背景中从中国走出去的。此外,华人的迁徙也是端午节走向海外的重要路径。人是文化的载体,那些侨居他国的华侨华人,总是在努力融入居住国主流文化的同时,恪守着本土的文化传统。如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过端午节。

  比较不同国家的端午习俗可知,这些国家的端午文化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并在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习俗、节日传说、文化内涵等方面保持了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在引进端午文化后,又因地制宜,吸收本土文化因素,经历本土化过程,形成了有别于他国的自己的端午节日传统,并深深融入本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也因此,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创国一起,共同参与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世界端午

  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意味着中国端午节在经历一国独创、多国共生后开始掀开走向人类共享的新篇章。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全球化大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也成为时代需要。

  端午节有丰富多彩的可以共享的节俗物品和活动,比如各色各样的粽子是美味的食品,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菖蒲“味辛温无毒”,可以“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挂菖蒲、饮菖蒲酒等,是超越国度、延年益寿的保健卫生活动。龙舟竞渡则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集体狂欢,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将众多的人吸引聚合到一起,让他们一起争斗,一起呐喊,一起欢呼,一起陶醉,一起忘我……并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不仅如此,端午节还蕴藏着具有共享价值的文化精神,即讲究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端午节期间,人们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然,应对自然,或者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事之圆满。端午时节是蚊虫肆虐、瘟疫多发季节,人们利用自然之物应对自然强加的难题,发明了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以保健卫生,延年益寿,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不同文明之间冲突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价值。

  当前,很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与“欢乐春节”相呼应的“吉祥端午”系列活动,以节物和活动为载体,深挖和展示文化内涵,推动端午节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人类共享。这既是为保护中国端午节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履责,又是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魅力端午彰显文化自信
粽香情浓传文化
端午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