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4岁的重庆姑娘聂凤苦练剪发技艺10年,两次代表“国家队”出征有技能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终成首位获得该大赛美发组冠军的中国人。她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某高级技工学校副教授,并在去年年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段时间以来,“工匠精神”这个词很热。在人们看来,在这个转型时代,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意义重大。顾名思义,“工匠精神”是发生在工匠身上的精神,是工匠需要的精神,其主体是工匠,可以说没有工匠也就没有“工匠精神”。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尽管现在“工匠精神”很热,但工匠很冷,体现在现实中就是成为工匠大多是人生没有其他可能性的选择,而成为工匠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前途。
这位重庆姑娘所在的技工学校,属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有一句广泛流传的话——“市长、书记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属于最低层次的,也是人们最看不上眼、最不值一提的一类。职业教育的这种地位,显然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何以如此?其对应的一点,就是在当前的职业体系中,工匠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工匠职业不热,“工匠精神”难热。如何才能让工匠真正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让工匠们也能拥有向上流通的渠道,也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想想过去,为什么人们并不羞于做普通劳动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做普通劳动者,只要肯努力肯付出,肯学习肯钻研,一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同样不能搞出身论,不能因为一个人身在普通劳动岗位而不给其人生出彩的机会。
“剪发剪成副教授”正是人生出彩的表现。可在很多单位,很多人只是因为没有高学历、没有身在高大上的岗位,固然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单位的顶梁柱,也很难拥有评定职称的机会,很难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形成“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导向,对一个单位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如果像“剪发剪成副教授”一样,每个劳动者都能实现人生进位,还怕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不能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吗?
(据《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