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智慧与天真(TA说民族)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20日   第 07 版)

  一位哈萨克诗人曾经说过,你的智慧像你60岁的父亲,你的天真像你15岁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对我们哈萨克人的精神素描。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牵了马来骑马认蹬,跃上马背千里驰骋,一路引吭高歌;翻身下马,品饮马奶,弹起冬不拉放声歌唱,草原四季为之转换,生生不息,一派生机盎然。

  好客是哈萨克人的天性。千百年来,过往商旅陌客,都是经由哈萨克草原通往他方,于是,丝绸之路便这样成为草原的历史文化记忆,镌刻于茫茫草原和雪山白云之间。古往今来,在哈萨克草原经常会有望门投止的旅客,他们可能是一国使者,或许是迎亲队伍,抑或是草原游侠,也有那些闻名遐迩的阿肯(游吟诗人),等等。面对他们,任何一家哈萨克人都会倾其所有,盛情款待。在太阳落山前,留不住客人的哈萨克人家,是无颜生活在这方草原的。这就是无形的族规,在草原上被世代恪守。即便现今早已步入城市,但是这种草原记忆自然而然也一同带入,被同胞们墨守。记得有一次回到家乡,在城里见到了几位朋友,他们执意邀请我到家里做客。他们说,虽然现在一切都很方便,可以在酒店餐厅相邀相聚,但是毕竟到家里一坐,吃一顿家常便饭,那是古老族规,可不能破。于是,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胜过在外的盛宴,十分温暖。而过往客人,享受到的则是一种文化。

  哈萨克人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游牧经济。尤其是在冬天,白雪覆盖大地,把所有的草压在雪底,家畜无法觅食。只有马和羊天生会用前蹄刨开雪被吃草,而牛不能。即便如此,为了让马群度过寒冬,牧人会独身前往荒漠草原牧放马群。他只会在那里搭上一个临时的马倌窝棚,隔三岔五地去看一看马群。在窝棚里会搁置一些简单厨具,比如一把铜壶、一口铁锅、一两只碗、一个三脚铁灶,再放一些熏肉、马肠和面粉、小米、茶叶。自己来时就此搭伙,平常设若有谁经过,可以随意进去设灶做饭果腹。倘若来者自带干粮,他会适量留下,如果未带那也无妨,可以扬长而去,下次经过他会刻意带上,在无人看守的窝棚留下带来的食量。这就是一种互助友爱精神。面对严冬,在荒漠雪原马倌的窝棚无疑是最温暖的去处。

  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里,每当拆卸了毡房驮好役畜准备转场前,大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毡房前地灶周边的灰渣全部填进,再把垃圾也一同收来填埋,打理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才会上马离去。所以,在哈萨克人驻牧过的营盘,是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垃圾杂物。那也是牧人的尊严所在,是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也是草原文化的内涵之一,千百年来被默默传承,已嵌入一个民族血液之中。哈萨克人环保意识极强,从小教育孩子不能采摘一棵青草,不能随意折断树枝,要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对水源的敬畏更显神圣,妇女不会到泉头溪边濯洗,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人都无权亵渎,这一点每一个哈萨克人已铭刻在心。

  对于那些荒凉之地,哈萨克人有一句话形容为“连狗都拴不住地方”。但是,即便在过去荒凉无比的阿拉山口,眼下却建成了一座名闻天下的现代化城市。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位哈萨克族边防连副连长海沙尔(Khaisar)和一位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兼市政协主席康吉哈力(kenjie khali)。时代发展的车轮,已然将哈萨克人送到国门,守护着新丝绸之路畅行。这里每年严寒酷暑,风期无限,常常飞沙走石。只有在无风的日子,远眺雪山依依,近看铁轨延去,驮负着历史重任。近在眼前的赤裸山脉,无语地诉说着这里的一切,还有铁路切过艾丁湖畔,向那山洼延去。那是一汪盐湖,看似一望无际,令人迷茫。怎或在对面的黑山头、精河、大河沿(其实,当地人称之为“Takheya jing”)看过来,也就是一条水线,眼下却显得汪洋恣肆。那些岸边弥漫的白渍,却是芒硝和积盐的结果,却坚决阻隔在铁路路基内侧。源源不断的输油管道和铁路油罐车辆,正是从这里通往内陆腹地。

  当然,哈萨克人也率性天真。每当喜庆佳节,无论男女老幼,都会纵情歌唱,翩然起舞,充满欢乐。他们常常会相互祝福——让我们在喜庆的日子相见吧。其实,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他们都会觉得是充满喜庆的日子。这就是充满智慧与天真的哈萨克。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

哈萨克族:歌和马是两只翅膀
智慧与天真(TA说民族)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