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

故宫展出140件海丝文物

紫禁城里听潮涌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13日   第 07 版)

  清雍正青花叶纹开光花卉纹双耳带盖汤盆

  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5月8日在午门西雁翅楼展厅开幕。此展览系故宫博物院首次利用院藏品举办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展览,共展出有关各类文物珍品140件(套),包括陶瓷、书画、图书、玉器、金银器、珐琅器、钟表、科学仪器、武备、家具等门类。

  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往来的门户。宋元以降,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通过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随帆远播。

  随着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销往海外的中国特产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同时出现了根据国外要求来样加工制作的产品。与此同时,域外的科学思想、工艺技术、仪器、医药以及香料、宝石等生活用品也漂洋过海,被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其中一些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宫廷,融入王朝政治和宫廷日常生活。

  故宫此次展出的140件文物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贡使往来的礼品、外国传教士带来的礼物、臣属的进献、宫廷采购与定购、奉旨由宫廷或地方作坊仿造的舶来之作等,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扬帆远播”,主要为明、清宫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域外输出的产品:一部分为中国对外输出的瓷器,另一部分为同类于宫廷赏赐品的输出文物。清宫留下的物品中有大量当时赏赐给各国使臣及传教士的同类礼品,这些礼品有些是由宫廷造办处制作,有些是由各地臣属敬献,通过皇帝赏赐的方式向域外传播。它们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并大受追捧,以至于在欧洲掀起强烈的“中国风”。

  第二部分为“西风东渐”,主要展示与西方科学知识有关的图书、钟表仪器、医药等方面的文物。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和有技艺特长之人长期供职于中国宫廷,反映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物品大量进入宫廷,宫中到处闪现西洋奇器的身影,构成中国明、清宫廷独特的西洋景观。

  第三部分为“交互参酌”。西方科学技术在宫廷内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工艺原料和技法的输入、造型和纹饰的接纳、西洋绘画在宫廷中的传播等方面。而西方王室贵族将房间装饰成中国风格,刮起崇尚中式建筑的中国风,则是东风西渐的体现。

  “这些文物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历史之门,让我们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航线,更是联系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纽带。这种往来和交流,体现出当时最高层次的文化碰撞,也是王朝政治和宫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徜徉于展厅,仔细观赏一件件精美展品,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中外使臣执节往返、宗教信徒越洋传教布道、满载新奇货物的巨舶在茫茫大海上远航的景象,使人不禁有穿越时空之感。当年的盛况虽不能再现,但留存下来的遗物,却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华戎交会的张掖故地(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紫禁城里听潮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