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环保部启动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1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据反馈情况看,近期环境违法出现大规模反弹,该关停的不关停、该限产的不限产、污染防治设施该运行的不运行、企业监测数据作假等问题突出。
媒体报道让人心堵。河北省石家庄市力龙陶瓷有限公司偷排窑炉废气,检查时临时开启脱硫塔,督察组离开5分钟后即关停。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遭遇更为尴尬,他在燕山石化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要求调阅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电子数据台账,等了20分钟,一无所获。更有甚者,4月16日,环保部督察组在对山东绿杰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检查执法时,尽管出示了执法证件,仍被扣留超过1个小时。
各种虚报、瞒报、造假、偷排,套路旧得让人无奈。表面来看,是此前很多企业因为执行地方的错峰生产计划被限产停产,恢复生产后,排放总量增加。深层去想,其实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时失衡,产业布局老旧,产业结构未能实现环保节能的综合考量。
比起排放污水、废气,部分企业与地方政府相互勾结,欺瞒、干涉甚至扣押环保部督察组恐怕才是更大的“污染源”。
为何有的地方总是在吸取教训,总是在重复错误,总是让恶劣的环境成为发展的负资产?
恐怕对某些地方政府来说,只要企业能下蛋,哪怕是毒蛋,也是好母鸡。对污染,奉行属地治理,对跨区域、跨流域的问题再三推诿;标榜任期清算,对自己任期前后的环保问题一概不买单。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发展牺牲环保,抓业务放松治污。
今年以来,环保部领导多次带队督查,直奔基层、直查现场,以严格执法倒逼企业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倒逼地方严格执法监管。但,这恰恰说明一些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喊得多、做得少,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并没有真正动起来。
环保执法难在哪?说到底,治污根本在治人。没监督,再严格的措施也经不起不作为的消磨。不落实,制度补上的监管漏洞总是一再被捅穿。如果监管继续无序,执法继续无力,如何让人们相信政府有能力治理污染?
中央环保督察不是任人摆布的“稻草人”,不顾环境、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只顾经济的发展,这次督察就是要扭转这种不良政绩观。
地方政府必须拿出强硬态度,积极配合督查组监督执法,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不整改到位不放过、不建立长效机制不放过。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切实明确责任、及时传导压力,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