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及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并就热点问题答记者问。据了解,3年多来,中国央企积极响应并参加“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社会公益、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进一步“走出去”拓展海外商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合作带动当地发展
“一带一路”重实践,央企角色受关注。
肖亚庆表示,3年多来,中国央企与相关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这些项目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蒙内铁路、喀喇昆仑公路等一大批交通设施建设,为当地出行和互联互通提供了很多便利;跨海通信光缆、陆地通信光缆及通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则促进了当地信息产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以及电网建设,亦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蒙内铁路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雇佣了当地的劳动力,直接雇佣超过3.7万人,间接带动的还不止这个数。同时,这条铁路建成将使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到首都内罗毕的物流成本降低40%,运量可以从原来不足100万吨提升到2000万吨,将有效疏解蒙巴萨作为东非第一大港的物流运输压力,同时给东非这几个国家提供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刘起涛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中国企业海外资产的结构来看,中央企业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缪荣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央企通过投资合作带动当地发展,既体现了中国自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率先践行,又可以发挥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助力公益广受点赞
五湖四海做生意,社会责任同样重。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副总经理汪东进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石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开展了50个项目合作,初步形成了惠及多国的油气供应和市场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石油在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人数达200多万。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控股企业为保证当地市民在严寒的冬季能吃上新鲜蔬菜,投资建设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现代化温室蔬菜大棚。在缅甸,中国石油帮助马德岛上生活条件艰苦的5个村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家家通电,同时使3000多户居民用上了从项目水库引来的净化水。
那么,中国央企在“一带一路”的公益投入对企业自身有何好处呢?在专家看来,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在任何地方都应该尽的义务,更是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彼此之间差异比较大,劳工、环保、民生等法律标准与现实情况差别也不小。可以说,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央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中国形象,为今后更多企业在当地投资兴业打下良好基础。”缪荣说。
积累海外共赢经验
先知先觉抢机遇,走向全球谋共赢。
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同时,中国央企也收获了很多国际化发展的宝贵经验。
例如,中国中车集团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就总结出了“五本”模式与积极探索“四种角色”等心得。其中,“五本”指的是中国企业和对方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四种角色”则是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做好文化的传译者、人才的孵化器、产业的推进器、社区的好邻居,从而实现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针对走向海外的风险,肖亚庆表示,虽然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交了不少学费,但也通过国际化的过程学习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规则,进一步了解了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未来,国资监管部门将从政策、考核等方面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真正互利共赢,既使央企从中积累国际化经验,又使央企和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做社会公益,短期看尽管央企投入可能较多,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宝贵的无形资产,有助于更多企业扎根当地,实现长期的合作共赢。因此,我们看待这些进展也应该秉持一个长期、开放的视角。”缪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