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文学译作搭中马相通之桥

林 昊 刘 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05日   第 06 版)

  1995年,马来西亚华人吴恒灿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得到了巴金的《家》的马来文出版许可。这是吴恒灿所在的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首次翻译中国当代长篇文学作品。

  传扬文化是初心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要相互谅解和认识,民族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必须靠文化,”吴恒灿说。

  本着这一简单的初心,吴恒灿和他的伙伴们付出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在马来西亚,马来文是官方语言,占人口约1/4的华人基本均通晓马来文,但学习中文的马来人很少,精通的就更少了。吴恒灿和一些同行就萌生了将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作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成马来文的想法。

  一开始,译创会主要翻译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作品。吴恒灿介绍说,1993年,译创会在马来西亚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并先后翻译了《聊斋志异》《白蛇传》等古典文学作品。

  吴恒灿说:“当时我们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因为我们觉得让马来民族了解中华文化会对促进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有帮助。”

  难能可贵是坚持

  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的翻译组织,最可贵的所有人对于这项事业的坚持。

  “做了一些翻译积累了信心之后,我们决定翻译四大名著,”吴恒灿说。但是,这并非易事。

  林尊文是马来文版《水浒传》的3名译者之一,当时在一个华人社团工作。他调侃说,为了翻译,自己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准时下班,回去经常翻译到(凌晨)一两点”。

  当时有人泼冷水,认为《水浒传》篇幅太长且中马文化差异太大,难以翻译,“但我们想,如果我们翻译了,以后的人重译就能在我们的基础上翻译出更好的作品,”林尊文说。

  《水浒传》的翻译从1991年开始,到了1996年年中基本完成,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校对编辑,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严重冲击了马来西亚经济,也影响了出版计划。《水浒传》最终出版已经是2001年。林尊文深有感触地说:“这比10月怀胎还辛苦。”

  吴恒灿说,译创会的会员们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也并没有把这作为一项“轰轰烈烈”的事业。“我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将本该用于娱乐休息的时间花在了翻译工作上,”他说,“有时候译者工作很累,只能每天晚上译一点。我们也没有去催,因为都是义务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做完。”

  “一带一路”添动力

  在很长时间里,译者只能拿到很少的翻译费,甚至在书籍出版以后,译创会成员们还需要参与举办首发仪式,自己推广作品。但最令他们感到鼓舞的,不是报酬,而是精神满足。

  已经退休的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前任总监阿旺教授与吴恒灿合作多年。在阿旺教授任内,国家语文局出版了马来文版的《三国演义》。

  阿旺教授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中描述的生活价值观,如公平、和平、忠诚,与马来传统名著《杭都亚传》《马来纪年》中有相通之处。”

  吴恒灿年轻时参与创建译创会,如今他已步入花甲之年。2014年中马建交40周年,他因促进中马友好获得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表彰。但是,他最高兴的时候是他听说译创会翻译出版的作品被用于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文学比较。

  “让我们高兴的莫过于马来社会把这些当做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跟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产生新的文化;发现在马来文化中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或者中国文化与马来文化有过交流,那我们的工作就不是白费了,”吴恒灿说。

  “一带一路”倡议为译创会带来了新助力。 

  2012年,马来文版《三国演义》出版。3年后,马来文版《西游记》于2015年出版,四大名著最后一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有望于今年出版。

  展望未来,吴恒灿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内,我们所翻译出版的书肯定超过之前30年的译作总和。”

  (来源:新华网)

“汉服风”席卷海外华人圈(侨界关注)
华人社区
海外收养华裔儿童数量锐减
菲华侨华人欢送中国海军舰艇
文学译作搭中马相通之桥
责编:张永恒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