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高原上的种树人(众生相)

本报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04日   第 05 版)

  站在我面前的这位藏族大叔名叫边久。

  灰色的遮阳帽、黑色的棉服和裤子,再加上常年暴晒后才有的黝黑脸庞,这身“底色”让他左手无名指上的一枚绿色戒指分外抢眼。

  绿色,可以说是边久的幸运色。曾当选过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届“感动人物”的边久,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在高原上实现了自己的植树造绿梦。

  边久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平均海拔3600多米。在平原地区道路旁、公园里随处可见的绿树,转到高原种植,则需要花费几倍的价格与精力。在这儿种树,是个辛苦活儿,可已经58岁的边久却坚持了30年,种活了数不清的树。

  “我真是喜欢树。小时候就想把家乡的荒山都种上树。”

  1990年,边久带着12个贫困户成了全自治区最早一批做树苗生意的人。占了先机,积累了资源,边久逐渐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变成了小有名气的个体老板。2004年,边久自己拿了20万元,加上山南政府支持的60万元,把儿时绿化家乡的愿望实现了:扎囊县一片300亩的荒山,被开辟成了边久个体苗圃基地。

  而今,这片孕育绿色的基地已达400亩。在高原灼灼的日光下,我随着边久在苗圃里走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可他仍健步如飞。“这儿有多少种树啊?”我问道。“56种,200多万棵树苗咧。”边久骄傲地说,“意思是56个民族嘛!都是我特意选的,不容易!高原上树种不丰富,我一次次到青海、甘肃去找专家,带树苗回来,试着种一夏一冬,能活,就成了。大概是从120多种树里吧,选出了这56种。”

  现在,边久苗圃种出的树苗有适合园林绿化的,也有能防沙治沙的,已经卖到了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从2011年开始,苗圃的年平均利润就达到了30多万元,这也令边久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苗圃里的雇佣工人大多是本地农民,他们最高能拿到每天200元的工资,比做其他活计挣得多。

  采访结束,我们走回山脚下,坐在一株十几年树龄的雪松下喝茶,远处传来阵阵鸟鸣。“苗圃里还养了鸟么?”我好奇地问。边久笑了:“不是养的,树多,鸟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我也不认识。”又过了一会儿,他抚摸着雪松的树干对我说:“我已经这个年纪了,要是哪天不在了,也许树上的一只鸟、一片叶,就将会是我的灵魂吧。”

  本栏目主持人:严 冰

旋风援助:中国企业彰显大国担当
深情回望古丝绸之路(习近平讲故事)
祖国的第一张笑脸(众生相)
高原上的种树人(众生相)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