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备森严的台湾空军清泉岗基地营区内出现50多包安非他命;嘉义一名小学生吃了朋友给的软糖,因内含摇头丸成分,莫名染上毒瘾;一名16岁和一名19岁的高中生携带6公斤毒品,在桃园机场闯关时被警方查获……在台湾,毒品肆虐的问题日趋严重,侵蚀下一代,对台湾的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岛内舆论认为,反毒已是全民战争,需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
打破家长“保护”心态
针对校园反毒如何奏效,台北士林地院法官姜丽香认为,家庭是很多问题的核心,“爸妈和孩子的配合度愈高,拉回孩子的可能就愈大。”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各方都有此认知,但当警方、学校、志工处理吸毒少年时,最常遭遇的阻力多来自家长。
桃园启英高中教官邱信国指出,原因出在家长“不愿孩子被怀疑”的心态。有些家长甚至会隐瞒孩子被警方查获的事实,他曾碰到过学生尿液筛检呈阳性后,家长立刻安排孩子转学,不想让校方介入,“大概是担心孩子、家人遭受所谓歧视吧。”
更生少年关怀协会主任陈彦君表示,如何扭转家长这种心态,化阻力为助力,成了反毒最难突破的障碍。她说,18岁以下的孩子不可能脱离家庭,所以拉住家长很重要。在与个案接触过程中,她也发现有时家长会比孩子更需要支持。“如果这个社会可以多给孩子、家长一点接纳、机会,或许就有机会走回正途。”
桃园市少年之家执行长张进益十多年来辅导上千名青少年。他说,照顾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尤其是对缺乏家庭依靠的青少年而言,至少当孩子消极面对人生时,能有个声音告诉他们“还有条路可走”。
政府缉毒应形成合力
除了家长要重视青少年的反毒工作,有台湾媒体表示,岛内的公权力部门之间也需要形成合力,才能系统地做好反毒工作。
台湾成大政治系暨政经所教授杨永年表示,反毒几乎和所有部门都有关系,除了司法体系,包括学校、军队、卫生、福利与社政系统等均与反毒高度相关。但在现实中,许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脱节。
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称,许多教育人员存有“通报越少越好”的心态,以致警方与教育单位掌握的学生吸毒人数,落差多达10倍。据调查,近两成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是在校园,但因教育人员态度消极或辨识能力不足,加上家长过度保护子女不愿配合,导致前置处理越迟缓,后来即越难戒除。
另有台媒报道,司法部门步调不一也带来反毒上的障碍:“屡有检警费力查获毒枭,却被法官大笔一挥放人。检院不能共体时艰,不仅让毒贩偷笑,也淘空反毒堡垒的基石。”该评论还称,台湾当局必须盘整战力,加速修法,调整少年处遇制度,培养专业志工投入,扩大青少年人际支持网,善用大数据打击毒网,公部门统一脚步,才能消除毒害。
反毒教育应接地气
“你们猜猜,我最高纪录一天尿尿几次?”这是担任讲师的反毒志工周宜贤在学生反毒教育课堂上的提问。他笑称,因为禁不起朋友嘲笑和怂恿,他曾在夜店里吸食安非他命,毒瘾让他的生活回到婴儿包尿布时代。“我曾一天尿尿215次,根本无法睡觉,整个人快疯了。”
作为“过来人”,他和一些吸毒后又戒毒的人一起,参与校园的反毒宣导过程中。岛内专家学者表示,比起普通老师来做反毒宣导,这些“过来人”可以谈得更深入,也更接地气,而一般的学校老师都没看过任何毒品,无法辨识学生是否吸毒,很容易让反毒教育变得“纸上谈兵”。
除了“过来人”讲述心路历程,台湾一些部门和机构还联合推出“3D反毒行动电影列车”系列活动,开场先为学生播放20分钟的3D电影短片,学生戴上3D眼镜后,有关毒品进入人体的过程及产生的反应等效果十分逼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教育”,效果显著。彰化县警局刑警大队二组组长张淳闵表示,活动期间,台下200多名学生没人打瞌睡,还不时爆出笑声;但在过去,单纯“纸上谈兵”的教育往往效果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