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这是曾经的内蒙古;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这是今天的内蒙古。
连接过往与现实的,是70年不断砥砺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70年后,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内蒙古屹立于祖国的北部。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达1.86万亿元,比自治区成立之初增长了642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更是增长了6818倍。内蒙古告别了“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时代,农牧业正朝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工业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
历史上以游牧为主的内蒙古,城市建设极其薄弱。建区时呼和浩特只是个小县城,如今早已步入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草原钢城包头发展成为国家规划建设试点城市。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达6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高速一修,经济加速。飞机一飞,经济起飞。”内蒙古幅员辽阔,地貌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历经多年艰苦不懈的建设,如今,全区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民航机场24个,居全国前列。呼和浩特到乌兰察布的高铁预计将于今年7月底开通,届时内蒙古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未来,这条高铁与正在建设的京张高铁接轨后,内蒙古首府到首都北京的高铁运行时间将缩短到3小时内。
“蒙古包、勒勒车、油灯粪火”“土坯房、小电灯、烧煤取暖做饭”,曾经是草原居民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写照。如今,全区93%的行政村实现没有危房、安全饮水、街巷道路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有标准化卫生室、有文化活动室、有便民连锁超市,农牧区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部分保留传统游牧、狩猎生活的牧民、猎户,也实现了户户通电。蒙古包里可以看电视、上网聊天、洗澡洗衣,彻底告别了“黑暗”的生活。眼下,许多农牧区居民在饮食上早已不满足于吃饱喝足,而是考虑如何吃得更加绿色、健康……
社会的长期安定、生活的大幅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使得各民族人口兴旺,家庭幸福。自治区建立前,草原上疾病横行,穷苦百姓缺医少药,人口日益减少,至1947年时蒙古族人口不到80万。去年底,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已达460万。内蒙古境内的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都有大幅增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自治区成立前的不到35岁上升到目前的75.8岁。
新一轮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去年11月底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内蒙古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目前,内蒙古自治区2500多万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正在把“新蓝图”变成“路线图”“施工图”。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成立70周年(新闻链接)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日电 (记者殷耀、王靖)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数千名群众载歌载舞,欢庆自治区成立70周年。五一广场上,四胡悠扬,歌声嘹亮,马头琴激昂,安代舞奔放。
乌兰浩特市中心有一栋青砖灰瓦的二层建筑——“五一”会址,7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宣告成立。据悉,近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也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喜迎自治区70年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