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我曾经的汉语教材

山东女子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 徐志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29日   第 05 版)

  本文作者(左)正在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从留学到在大学教授汉语与中国文化,从回国从事媒体工作到回归大学做科研,二十几年,海外版一直是我首选的读物。

  留学时,海外版带来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带来了不断的惊喜与自豪。大家见面或聚会时,聊的往往都是在海外版上看到的内容。一份儿报纸,带来了说不完的新鲜话题。这一纽带,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结在一起——那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

  后来,我在几所大学教汉语与中国文化,除语言课本外,辅助教材与文化教材的内容便从海外版选取。

  由于海外版的定位,由于海外版的语言朴实、文字扎实、表述严谨,更由于文化类内容丰富多彩,很适合做语言教材和文化教材。

  记得有一次,我写一篇汉语补语“得”的论文,查找了大半年的海外版,找到了几十个不同类型“得”的例句。

  我不同于其他人,之所以使用报纸做教材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报纸的语言是“活”的,即现在正在使用中的表达,是最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报纸上介绍的文化也是“活”的,即多为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掌握这些内容,与现实不脱节——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

  回国后,虽然与纸媒海外版失之交臂,但总有一种情结,让我不能远离。几乎每天上网,都是先看海外版,因为海外版上的海外信息在增加,形成了一种“双向报道”的格局,成为国人了解海外的一个重要窗口。

  现在,我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将海外版及海外网、海客的截屏和文字内容传到朋友圈,让朋友圈里的中外朋友第一时间看到海外版刊载的各种报道和信息。

海外版:相逢上万次 情义我心知(我与海外版)
我和女儿与海外版
《读者桥》上说礼仪
与海外版一道前行
照亮华人回家的路
我曾经的汉语教材
海外版与我的第一本书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