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媒体报道,美国华裔李先生花重金搬到小学密集的纽约皇后区森林小丘后,女儿却因学额不足被3所小学拒收,最终由市教育局分配到其他地区上学。李先生日前连同多名家长向市教育总监投诉,要求解决森林小丘学额不足问题。
学额不足移民难插班
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不少中国家长共同的目标,很多定居海外的华人同样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公立学校学额紧张,私立学校费用高昂,究竟该如何为子女选择学校让不少家长备感纠结。李先生表示,虽然教育局发言人承诺增加学额,但这对他来说缓不济急。他只好让女儿今年9月开学时就读私立学校,“这又会多出很大一笔开销,但至少比到其他区读书好”。
众所周知,外国公立中小学教育普遍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会被自动分配到家庭居住地所在的公立学校。如果对学校不满意或遭遇学额不足,家长们只能搬家,或者让孩子就读私立学校、双语学校。
然而近几年来,海外华人的移民身份仿佛成了子女求学路上“绊脚石”。据先前媒体报道,马德里华人徐先生在当地房东的帮助下,了解到可以让孩子在次年插班一所由政府资助的双语学校。但亲自报名时,校方却坚称名额已满,没有空位。新加坡华人周女士曾到区内离家较远、也不太热门的一所公立小学为孩子报名,可直到3个月后,教育部才来信告知没有学额,让他们自行解决。
对于这一现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晓阳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于在当地居住的合法移民,子女进入地区公立学校就读一般不成问题。“学额不足问题只存在于部分地区,一般来讲,新建的社区有可能学额不足,需要把学生调剂到稍远的地方。”总体看来,公校拒收与歧视并无直接关联,只要具备合法身份,子女入学更多地取决于家长自己的选择。
学校好坏评判多标准
华人家长之所以希望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学费上的考虑。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教育分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两个系统。公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不需交学费,私立学校的学费则比较贵,有的年费高达上万美元。王晓阳指出,美国90%的人口都在公立学校上学,只有少数有钱人才到私立学校就读。
除此之外,教学质量也是华人父母择校时的重要参考标准。王晓阳称:“公立学校属于义务教育,生师比例较大,老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就会相对差一些,校风和教学质量上也往往不如私立学校。”
在西班牙华人叶雪婷看来,现在华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们把子女送到私立学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公立学校学额不足,而是因为觉得私立学校的教育条件更好。“择校问题要分群体来看,打工阶层一般就近入学,富裕的华人则倾向于选择私立贵族学校,即使花费高、距离远。现在马德里就有不少专门针对华人的招生广告,用先进的学校设备、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华人家长。”叶雪婷说。
为了衡量各地中小学校的教育水平,各国也会设立不同的评判机制。美国加州政府每年都以加州公立学校学术表现指数为学校打分,得分高低主要取决于该校学生在加州标准测验中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成绩。新西兰教育部网站则会公开每所学校的评估报告,并且每两到三年定期更新。报告里会显示学校的注册学生人数、族裔比例、男女比例等基本数据,还有详尽的教学总结。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博士表示:“‘好学校’的评判标准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多种权威机构的综合评分、标准化统考成绩、开课种类、课外活动、师生比例等,当然还包括周边坏境是否安全。”
华人子女择校有讲究
上述评估为华人家长择校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但对于很多华人而言,学校的排名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对此,李斧认为没有必要:“有的家长认为上名校才有面子,也是孩子进入好大学的保证。但很多学校竞争过于激烈,并不一定适合子女的具体情况。”
还有不少华人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族裔的比例。家长们普遍认为,当地人比较多的学校教学质量比较高,学生的家庭背景更好。但在这样的学校,华人子女也更容易遭遇当地学生的排斥。对此,叶雪婷深有感触:“我10岁移民过来后在学校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一些当地同学会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行动上将你边缘化。华人子女辍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能融入学校的生活。”因此她建议华人家长选择有一定亚裔移民群的学校,“这说明那个学校对于移民的接受度、包容度比较高”。
为了发挥子女的“数理化”优势,部分华人家长也开始对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考察。王晓阳表示,美国有一种“磁石学校”,也就是特色学校。它会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富有特色的课程。磁石学校没有学区和入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入学。“在以数理化为特色的科技高中,华人孩子在竞争性考试中更具优势。”王晓阳说。
事实上,除了数据和报告,家长们了解当地中小学更为直观的方法就是去学校参观。美国华人姜先生说:“一般而言,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家长都可以在孩子申请入读前与学校取得联系,预约专门的时间去班级里实地观摩考察,最后综合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来决定选择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