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的人将实现快乐的可持续发展。
推崇阅读的城市将更加文明和富有活力。
热爱阅读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
阅读,润物无声、静水深流,国民阅读率与国家创新力居然有着微妙的相生相长的内在联系。书香,塑造着城市的精气神。
在深圳,一边是安静自在的阅读,一边是持久热情的创新,两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已构成了这座新兴城市的两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谈读书经历,推荐书单。
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从过去的“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这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其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全民阅读推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将对全民阅读广泛深入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新时代。令人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当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全民阅读也进入了新时代,这种“同步”让我们不由得思考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全民阅读,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质量时代的关键是国民素质。一国之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没有过硬的国民素质,怎能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怎能彰显一国之文明与尊严?而在国民素质的提升中,阅读不仅可以培育国民的知识素养、文化品位,也锤炼着国民的精神气质。
显然,阅读在国民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而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城市亦将在竞争中赢得广阔天地。
①热爱阅读的城市更具竞争力
不久前,2016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深圳位列第三。在麦肯锡刚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中,深圳位列全国第一。4月8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题为《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的万字长篇特别报道,就深圳为何成了世界创新和发明的“皇冠上的明珠”、如何改写世界创新规则等进行系统而生动的分析,并给深圳一个比硅谷更为传神的美名——“硅洲”(Silicon Delta)。
在谈及深圳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持续18年的读书活动对城市和市民的恒久影响,那就是深圳读书月。
从2000年开始,每年11月,深圳市民都会与读书月快乐相约。持久开展的全民阅读,与一座城市的学习热情、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紧密连接,为深圳的未来奠定了伟大基石。
早在2000年,当看到这座城市巨大的读书与学习的热情时,深圳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在全国率先创立读书月。2003年,深圳又在全国率先确定“文化立市”战略。正因为明白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经济特区为此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而“文化立市”的基石就是全民阅读。在读书月创立之初,我们就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因为阅读权利不仅是文化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形式。深圳把读书看成每个人的基本文化权利,而创立深圳读书月的目的就是要从读书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权利入手,让更多市民享受读书乐趣。
全民阅读,在城市发展关键期为深圳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让市民因读书而身心亮丽,让城市因书香而充满诗意。这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告诉人们,如何用书来平衡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受益;如何用阅读来提升城市软实力,让每个市民拥有通向未来的“护照”;如何在积累了丰富知识之后,让一座城市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
②阅读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个人而言,阅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阅读,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和圆梦的路径,不仅是梦开始的地方,可点燃人们的梦想,同时又是圆梦的地方,人们可从阅读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激情,不断完善和丰富自我,进而逐渐实现梦想。
全民阅读的持续开展,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深圳人的价值观念,“以读书为乐”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模式。今天,阅读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新生活方式。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27年保持全国第一,人日均阅读图书63分钟,平均阅读电子图书10本,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深圳通过对阅读的持续倡导,通过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使阅读既内化为市民自身的生活方式,又形成一种具有公共性的阅读风尚。通过阅读,人们从知识中获得力量、汲取智慧,而书香也潜移默化地雕塑着城市的精气神,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文明气象开始升腾。
“至乐莫如读书”,唯有读书能带来充满生命力的快乐。有时,我们沉浸在一本书里,从中获得了宁静;有时,我们在一本书里感受到喜悦;有时,我们在书里隔着千年跟先贤对话、与智者沟通,在观点碰撞交流中产生了大脑风暴……无论读什么书,开卷皆能得其乐,当我们真正把读书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将获得源源不绝的快乐。
③阅读助力迈向质量时代
当中国进入质量时代,什么精神可支撑这一宏伟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一提出,在国内渐成燎原之势,并入选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工匠精神”作了进一步阐述——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当今中国,需要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作为迈向质量时代的三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三大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保证和思想动力。而这三种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锻造,文化尤其是阅读发挥着驱动引领的作用,润物无声,却静水深流。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还是一种可贵的信仰,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执著追求。工匠精神,推动的是品质的革命、匠心的锤炼,读书不仅带给我们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实现人的知识积累、理念更新、素质提升,在阅读中通古今、明得失、知兴替的人更容易培育出这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工匠精神,崇尚的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专注阅读的人更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更具科学理性的气质;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尽善尽美、锲而不舍,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品质,这些可贵的品质心性,可以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慢慢磨砺。去年深圳读书月的主题“创新之城,读具匠心”,道出了阅读对于匠心培育的重要作用。
阅读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其意义也不言而喻。我们常讲创新驱动发展,那又是什么在驱动创新?文化,正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文化形态不同造成了国家创新能力的迥异,文化不仅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为创新设置了人文边界。阅读对此功不可没。
以犹太人为例,在以色列,约每45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人年平均读书64本,居世界各国之首。正是阅读精神,使这个民族人才辈出,成为世界公认的富有创新智慧的民族。从1901年到2001年,全世界共有680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犹太-以色列人有152位,占总获奖人数的22%。2001年后,又有17位犹太人获此殊荣。
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凡是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值得关注的是,阅读指数与创新指数的高度正相关。在2016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前十的依次是瑞士、瑞典、英国、美国、芬兰、新加坡、爱尔兰、丹麦、荷兰、德国。瑞士连续6年名列第一,北欧更占了3席。欧洲国家年人均读书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在这里,阅读与创新的关系卓然而现,正是国民阅读率,决定了国家创新力。
④让城市阅读生机盎然
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深圳仍要勇立潮头。
百舸争流中,深圳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育成更为闪耀的城市名片。阅读可以成为深圳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这里不仅是经济特区、改革之城、中国硅谷、创客之都,她还有满城书香浮动,更有不灭的阅读之灯如星火般璀璨。
百舸争流中,深圳要继续呵护市民的阅读热情,营造阅读无处不在的氛围。每天清晨,深圳图书馆门口就排起了等候入馆的长队;每个周末,各大书城都涌动着沉醉书香的人潮;每个深夜,在24小时书店、在无数家庭的灯下,都有着安静阅读的人们……这一幕幕,是这座城市阅读热情的生动表达。要持续点燃人们的读书热情,就需要打造更多阅读空间,让“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一社区一书栈”共同构筑一张星罗棋布的阅读地图,也需要有丰富的阅读活动一年四季次第展开,还需要与“互联网+”紧密连接。
百舸争流中,深圳要进一步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实施,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全民阅读的良好格局。条例明确了党委和政府的义务责任,并非消极的规范,而是一个新的巨大推动力,期待各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把阅读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条例实施作为焕发新一轮全民阅读激情的契机,踊跃成为阅读环境的守护者、阅读热情的点燃者、阅读事业的推动者。
百舸争流中,深圳需要更好发挥家庭、阅读组织等阅读主体的作用,打造更优美的阅读风景线。期待深圳不仅有书香家庭,假以时日还可涌现出书香门第,使这个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厚重;期待培育更多民间阅读组织,涌现更多像“三叶草”“爱阅公益基金”“后院读书会”一样的阅读组织,满足不同群体对阅读的需求,让城市阅读生机盎然。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一边是安静自在的阅读,一边是持久热情的创新,两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又不动声色发生着巧妙的化学反应。阅读与创新,已构成深圳两大特征,亦是深圳的希望所在。相信在阅读的星空下,我们可以更加诗意地栖居。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