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吴蛮是在国家大剧院的沙龙上,她免费给公众讲琵琶演奏、音乐创作以及她在国外的“奋斗史”。
虽然旅居美国多年,但作为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琵琶演奏家、音乐人,吴蛮在国内拥有一大批粉丝。沙龙当天,好多小姑娘背着琵琶过来,期待能受到大师的点拨。而对这些年轻琵琶演奏者、学习者的提问,吴蛮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
耐人寻味的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琵琶的源流与传统,讲琵琶左手的指法与文人韵味。这些年她常回国,看到琵琶演奏倾向于追求“快、脆、亮”,追求高音和西方的大和弦,失掉琵琶深沉的特质和传统的底子,内心不免着急,所以但凡有机会就要大声疾呼,冀以提醒同行及后学。
长期在国外生活,吴蛮看待传统往往会比别人多一些国际视野。这在第二次见她时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次是在“吴蛮、华阴老腔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队”音乐会上。这场音乐会充分体现了吴蛮个人的音乐造诣。与管弦乐队的合作中,她演奏了中外两位名家专门为她而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一首是美国已故作曲家卢·哈里森(Lou Harrison)1997年为她而写,另一首是谭盾1999年为她而作。两位大师的作品,都展现了打破东西方藩篱和尝试多元化创作的开放精神。但在这种精神中,吴蛮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坚守并没有丢,反而更加强烈。她总是说:“哪怕跟别人合作新的东西,也一定要强调琵琶自己的特点。我们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要一味往西方靠。”
这就是吴蛮的魅力,她一方面不断地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另一方面又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看似矛盾、冲撞的两者,激发出她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她的音乐早已脱离演奏的范畴,拥有自己丰富的创作;她不仅关注琵琶的继承和发展,还关注与琵琶无关的华阴老腔、道教音乐、台湾原住民音乐,关注全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她不仅举办自己的独立音乐会,还加入马友友组建的丝绸之路合奏团,作为元老级的成员一演就是20年。
从多个维度观察才发现,已经无法简单用琵琶演奏家来定义吴蛮。而她自己,也不甘心于只是个琵琶演奏家。
去年11月,她与丝绸之路合奏团带着专辑《Sing Me Home》(《歌咏乡愁》)在北京演出。现场受欢迎程度堪称年度之最。(3个月后,丝绸之路合奏团凭借该专辑,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那天也是我第三次与她相遇。印象很深,以她为主的两首作品,一首《关山月》,为赵季平的作品;一首《翠绿(汶森之歌)》,是她为4岁儿子创作的乐曲。两部作品亦演亦作,亦静亦动,亦古亦今, 恰如其人。从一见到二见,从二见到三见,吴蛮令人着迷,一如她的琵琶音乐袅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