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一带一路”上的民心相通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20日   第 05 版)

  图为在非洲的中国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新徒弟”测绘。
  (资料图片)

  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才计划”2016港航高级人才培训班结业。
  (资料图片)

  “一带一路”上有很多故事。有些涉及经贸往来,自古以来驼铃声声,商贾不断。有些涉及基础设施,一条条道路、一个个港口,成为国与国连接的纽带。

  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则是其中从未褪色的故事。“一带一路”上的民心相通,从来就是在通融与合作中写就的。这些,是人民协奏的历史交响曲。

  

  合作带来的信任

  “我多么希望,我会有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孩子

  当他们都长大成年后

  为了比雷埃夫斯的荣耀而成为强壮勇猛的人……”

  这首《比雷埃夫斯的孩子》,是希腊家喻户晓的民谣。歌里唱的比雷埃夫斯港,位于希腊东南部,是重要的地中海中转枢纽。自古以来,美丽的海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希腊航海者。

  2016年8月10日,中远海运集团成功竞标比雷埃夫斯港承接项目。海港一下热闹了起来。

  外籍技术人员的涌入,让土生土长的比雷埃夫斯人塔索斯·瓦姆瓦奇迪斯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和中方管理层接触后,他的疑虑打消了。“我对妻子说,中国人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是真的来帮助我们提升码头业务量、管理水平的,他们平易近人、易于沟通,我和他们能敞开心扉。”

  后来,塔索斯被任命为商务经理,协助中方管理层,与各大海运公司保持紧密联系,达成持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放眼世界,“一带一路”所包含的工程项目,有着蔚为可观的体量。在陆上,至少有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则有大量以重点港口为节点的运输大通道。

  跟随这些援建项目“走出去”的,还有中国制造业。地处伊拉克中南部的艾哈代布油田,钻井设备95%以上来自中国。产品性价比高、质量稳定、售后服务及时,是钻井工人们对中国设备的反馈。

  高高瘦瘦的伊拉克小伙优素福,是4个孩子的父亲。5年前,他还没有稳定的工作,为生计所忧。他虽然会点机械修理的手艺,但对钻井一无所知。

  直到艾哈代布油田钻井队招工,让他第一次走上了高高的钻台。入职后,钻井队队长老高成为他的师父。老高手把手教他操作钻井器械,一来二去,任职机械师的优素福,已经可以协助管理新上岗的当地员工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心存感激的优素福学会了这句中国谚语。对他来说,成长为技术型的石油工人,是之前不敢想象的事。

  包括优素福在内,80%的艾哈代布油田员工来自于瓦西特省附近村县。艾哈代布油田开发建设中,60余家中国技术服务队伍入驻,为当地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

  民生总是最关情

  罗曼·塔斯法耶女士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夫人。2014年,她应邀参加灵山公益非洲论坛,从此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结缘。

  在她的支持下,一个名为微笑儿童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展开。对口支持调研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

  调研发现,在亚的斯亚贝巴市220所公立小学的50万学生中,有超过3万名贫困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遭受疾病侵袭,甚至被迫流落街头。

  扶贫措施立即实施。2015年5月,微笑儿童埃塞俄比亚项目启动。为了推动项目更快落地,埃塞俄比亚民间组织“母性之本”慈善协会成为当地合作伙伴。中埃两国倾力合作,项目运行一年多来,受益学生从原本的3100名增加为超过2万名。

  后来,在写给彭丽媛教授的亲笔信中,塔斯法耶夫人写道:“我谨代表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贵国通过公益部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对包括埃塞在内的非洲国家消除贫困事业的支持担当,表示最高的赞赏和感谢……”“我们还荣幸地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慈善事业部门在埃塞俄比亚发起的 ‘民间帮助民间 ’模式,为许多埃塞俄比亚儿童、妇女和年轻女孩的生活带来了显著变化。”

  这样的友谊,同样发生在中缅两国之间。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中缅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

  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缅甸调研发现,缅甸60万就读大学生中,50%为远程函授生,无法支持全日制脱产学习。于是,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成为重点帮扶对象。

  扶贫力度逐年加大。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胞波助学金项目为仰光经济大学、大光大学50名受益学生发放助学金;2016年,仰光经济大学、大光大学、东仰光大学和西仰光大学4所学校的600名贫困学生接收了108万元助学金;2017年,胞波助学金项目实施地由仰光扩展到了若开邦,为实兑大学、洞鸽大学的100名学生发放奖学金,受益学生增加到了700名。

  灾害突发时,同样考验跨国情义。

  2016年5月,斯里兰卡遭受持续暴雨袭击,引发严重洪涝及山体滑坡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很快,大米、白糖、咖喱,这些原本寻常之物,由中国港湾科伦坡金融城项目部捐赠给卡杜瓦拉地区灾民,如雪中送炭般温暖。中国的善意收获着来自外界的肯定。

  2015年,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成立,捷克国内最大一所西医院(FNHK)的内科医生慕斯博士,作为捷克医院方面业务负责人开始接触中医。在亲自为每一位就诊患者做疗效评估后,他对中医的神奇疗效赞叹不已。于是他开始学习中医和中文,并取得了针灸从业资格。

  这个中医中心成立一年半内,中捷医疗团队运用中医手段,将2000余名捷克患者从病魔手中解救出来。尽管不能使用保险,患者仍然络绎不绝。

  2016年3月,中捷元首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将进一步支持中国传统医学在捷克共和国和中东欧地区的传播、推广和应用,支持中捷中医中心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文化最需要共鸣

  位于柬埔寨王家研究院的孔子学院,常有中方教师和志愿者来访。每当此时,柬方院长谢莫尼勒就会客串导游,以尽地主之谊。

  这位“中国通”所做的远不止于此。谢莫尼勒曾经校译柬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谢莫尼勒把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送给了很多柬埔寨官员和学者,还推动召开“习近平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柬埔寨索安副总理出席。

  谢莫尼勒说:“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习近平主席如何用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治理着国家。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有着国际视野的政治家,把中国和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在国际社会倡导和平的理念,推动大国小国共同繁荣发展;也是一位难得的领航人,正用中国的实践带领世界经济走出迷途。”

  谢莫尼勒对“一带一路”也非常热心。在他的主持下,孔子学院召开“一带一路”系列学术研讨会,他想方设法搜集有关“一带一路”的素材,制作了一个3分钟短片,亲赴柬埔寨16个省市宣传“一带一路”的知识,并在电视台和各省普及,加深政府官员和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

  如今,这座孔子学院已有学员1万余名,23个教学点覆盖柬埔寨9个省市,是全球办学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和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节奏,中华传统文化正以不同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斯里兰卡,67%的国民信仰佛教。每年佛牙节,驻斯里兰卡的中国员工都会将提前买好的零食拿到工地现场,分发给路过的当地民众。

  中国港湾举行布施的消息,瞬间传遍了附近的村子。当地员工在项目门口插满的彩色刀旗迎风飘展,才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村民们就在这排起了长队,孩子们越闹越欢。

  “不要着急,不要着急,大家都有份。”布施的中国员工笑意盈盈地说。转眼间,村民们领完布施,三三两两散去。“Bye bye”“Thank you”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同国别的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从来都能激起共鸣。

“一带一路”上的民心相通
冼星海的丝路故事(习近平讲故事)
张老板“丝路”淘金记(众生相)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