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河东有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也有诸多耳熟能详的人文遗事。
日前有机会探访裴柏村,看到“宰相村”3个大字,我不禁眼前一亮。
裴柏村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西北隅,三面环岭,一面临水,形似座椅地貌。三面九岭之端,都有一棵挺拔的翠柏,被人们誉为“九凤朝阳”,堪称是这里的村标。看起来,裴柏村像许多村落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步入村落,古朴的民居、厚重的家风都会使人感到“文种勿绝”的浓郁气息。
“文种勿绝”是以人之文德裁止于人,以道德规范人的举止,其深意是“修身不止”,这是裴氏家族千年的《训子令》。翻阅裴氏家谱,让人不由惊叹,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59位宰相、59名将军、55个尚书、3位皇后、6位王妃、25名驸马,在正史立传的人就有600余人,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裴氏家族最早的祖先裴陵从三黄五帝开端,数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有名的家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就有“天下无二裴”的评价,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裴氏后裔不下150万人,每年都有不少裴氏后人来此寻根祭祖。
“文种勿绝”成为裴氏族裔修身齐家的信念,愈发激励起裴氏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至形成独树一帜的裴氏家风。厉行裴氏家风的实践告诉人们:只有文种勿绝,才能家风永续;只有家风永续,才能人才辈岀。
“裴晋公祠”建在松柏环绕间,尽管要拾级118层青石台阶,但与裴氏一族辉煌显赫相比,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地域设施上都要简陋、寒酸许多。祠堂占地仅有一亩有余,正面没有山墙,只在檐下牌匾上写着:“裴晋公祠”4个大字。我注目凝立良久:这就是裴晋公祠吗?
就在我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仿佛看出我的心事,走过来说,裴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不但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而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一座包括前殿、后殿的宫殿式建筑。后来由于战乱,祠堂部分建筑遭到损毁破坏,无数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烧毁,昔日的楼台殿阁荡然无存。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推开公祠那扇无声无息的大门,裴氏五祖的巨幅石刻像跃入眼帘,生动地刻画了裴氏始祖裴陵及其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的形象,刻像刀工细腻,面容古朴从容。千百年来,裴柏村的后人没有他们的榜样,没有他们的滋育,是不可能有如此荣显的。他们作为裴氏的先祖,受到后人的敬重。
站在石像前,我就像遨游在历史的长河里,举臂就能触摸到历史,仰天就能与历史对话。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裴氏一门为什么能香火不断、将相辈出?这源于人文德厚的家风,而家风是由家规家训代代沿袭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风的价值取向,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是家风的道德传承,这些中华文明之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家风”植根于家庭的沃土,如若离开家庭,则成为无根之草。唐朝宰相裴度以“文种勿绝”立家风,是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是家族卓越的生命之源。村民告诉我,裴柏村至今都保留着汉代独有的风俗:挂旗。哪家生育了后代,都要在旗子上写一些勉励子孙的话放于门楣,如“建国英才、祖国栋梁”“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等。这一刻无不寄托父母的衷肠,当听到孩儿琅琅书声时、看到孩儿学业有成时,定会会心微笑。
走出裴氏公祠,或许那碑林能弥补对公祠的缺憾。相传裴柏村原有百余座石碑,现存的数十座古代碑刻只是凤毛麟角,但无论在史料上还是书法价值上,都不失为稀世珍品。
“裴鸿碑”刻于北周天和三年(568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碑文风化剥蚀,字迹已成麻点,好在下半部多年埋在土中,刚劲有力的魏隶书法仍清晰可见。“裴光庭神道碑”是一块少见的皇帝御碑,由一代名相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行书御碑,虽只有64个字,但字体俊美,用笔豪放,充分展现了一代风流皇帝的才学。“平淮西碑”是由4座巨碑组成,并排而立,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撰文。该碑经历了几番被砸的起落,最近一次竖起是清咸丰元年。当时裴氏后裔请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韩愈《平淮西碑》,碑文用少见的大楷,集颜、欧、柳、赵为一体,字大如拳,运笔流畅。后世传颂此碑史、文、书、刻俱为世罕见,故此碑又称“四绝碑”。
这些伫立的雕像与竖立的石碑被人纪念、拜谒,其形象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虽然裴晋公祠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恢宏,但仅凭这些石碑,已足以让现在简陋的裴晋公祠熠熠生辉。
告别裴柏村,依然能眺望到九岭挺立的苍松。回望裴柏村,不禁让人生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深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