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移动支付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坐出租车、商店购物、饭店就餐都可以选择扫描二维码,进行移动支付。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无现金社会”。
然而,移动支付风险同样存在。例如,很多人扫码进入的是骗子提前布置的木马网站。近些年发生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资料丢失事件,不但使用户个人资料泄漏,还可能让用户蒙受经济损失。而徐玉玉案等电信诈骗导致的悲剧,更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引发的恶果。
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技术异化导致的风险,这就是常说的技术“双刃剑”效应。
从哲学角度来说,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其来有自。哲学家黑格尔曾在《小逻辑》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理性的机巧”。他认为,“那作为支配机械和化学过程的力量的主观目的,在这些过程里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而它却超脱其自身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其自身于它们之内。这就是理性的机巧。”
正是出于这样的“机巧”,人们利用技术进步,使得一部分人获利的同时也侵犯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果落实困难即是明证。从人与自身关系看,技术进步让很多人开始“反对自身”。例如,当汽车提供了“双腿”时,你还会坚持走路、骑车吗?当电脑提供计算、记忆和书写时,你是否常常不带纸笔?当人们将自身部分能力托付给技术后,对人类来说,这到底是“开窗”还是“关窗”?
目前来看,技术进步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中,负面效应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例如,现代科技发展使其制造的“黑箱”越来越黑,人们不需要了解箱子里到底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即可。于是,因滥用技术而产生的悲剧越来越多,结果也越来越超出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刃剑”效应越来越指向人的心理,指向控制者自身。也就是说,在“理性的机巧”背后,个人或一些人当下的价值取向成为“双刃剑”效应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每一项技术进步本身都是有限的,但它的影响却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对其积极效应的可预见与消极后果的难预见之间的不对称关系,需要人们发挥主体性作用,做出正确的、基于人性本身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双刃剑”不如说是人自身的“双刃剑”效应,事关人的善与恶、控制与放纵、认识与实践等。
人类在技术不断进步中构建着文明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伦理精神,倡导和坚持科学技术行为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具体来说,这需要人们转变“技术至上”等文化观念,反思现代技术的利与弊,拿出切实可行的、完善的现代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社会建制措施,如科学技术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等,让技术惠人而不是害人。
只有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法制上有所控制与保障、在政策上有导向、在社会价值观上有伦理约束,技术才能够实现健康良性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服务。在整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应该占据重要位置,让技术不至于误入歧途。这也应该成为治愈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