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

台湾:

行遍丘山总不厌

本报记者 任成琦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4日   第 11 版)

  基隆山步道上的登山客。

  有人说,台湾“自由行”的私房名单里,名列台北第一名的景点是象山,且以夜爬为佳。这话看似不着调——如此这般,要把著名的地标建筑101大楼往哪里摆?

  且慢,登101高层观景台览都市丽景,美则美矣,但总有“只在此楼中,城深不知处”之感。反而是趁着晚晴走一趟象山步道,慢慢登到山顶的六巨石或逸贤亭,在山风林木间,对着落日余晖,看101大楼如芝麻开花般挺立,看整个台北城薄暮氤氲华灯初上,更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魅力和风味。

  

  步道如同鲜活的血脉

  象山是何方神通?它海拔不高,仅有183米,但身处台北市最繁华的信义区,位于台北盆地东缘的南港山系西侧,因山形似象而得名,与临近的狮山、虎山、豹山合称为四兽山。只要是台北的好天气,在用白石垒砌成的步道上,爬山者一天到晚络绎不绝。或赏景,或健身,扶老携幼的有之,卿卿我我的有之,你追我赶的有之,这边气喘吁吁略作停歇,那厢大汗淋漓以手为扇。待到登顶,游目骋怀,叹造化神工之妙琢,寻昔人旧迹于幽微。

  近年来,岛内民众对户外活动需求日殷,登山健行与林野游憩蔚然成风。趁着假期或周末,全家出动,寻一条近郊亲山步道,移步换景中鸟瞰都会千变万化的天际线,是既经济又健康的选择。

  这种选择非常便捷。台湾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最美亲山步道”之类的推荐线路。比如位于台北木栅区的指南宫猫空亲山步道,建于日据时期,沿途有日式风情的石灯笼。1200级的石阶两旁,竹柏、樱花树、楠树等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走累了就在路边座椅上歇歇脚,顺便抬头望望,浓荫之上那星星点点的蓝天。除了夏季凉爽宜人,这里还是赏樱、赏桐花的好去处。

  遍布台湾山岭间的各种步道,部分是以古道为基础修葺而成的。古道是先民胼手胝足开辟出来的原始交通线,羊肠小径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也保存了台湾本地文化与先民生活智慧。有些本已湮没在丛林蔓草间,如今旧貌终换新颜。如果把台湾的行山文化比喻成一个人,形形色色的步道就如同一条条鲜活的血脉。细探之下,土地庙、明清墓穴、旧村遗址等文化DNA历历可见。对于赴台的游客来说,沿着类似的亲山步道走一走,比单纯逛一逛101大楼、日月潭、西子湾或赤嵌楼,或许更能感知这个岛屿的丰盈,深察其细微之处。

  一人一杖一橐的挑战

  人在台北时,若是周末无事,我喜欢约上一帮友人去爬山。脚穿登山鞋,头顶遮阳帽,手绕登山杖,一头扎进台北附近的山林里,一走就是数个小时。类似的登山社团,在台湾各地可不少。一旦进了同好的圈子,户外登山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披芒草,踏碎石,访山泉,穿竹林,难度跟休闲级的行山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台北附近山多,按照台北自然步道协会步道长杨清万的说法,周遭山系就像是“绿手指”伸进台北盆地。剑潭山、基隆山、天母古道、七星山等,都是山友们常去的地方。比如七星山东峰步道,经过数小时的跋涉,可以体验海拔1120米的七星山南北麓截然不同的生态景观,近小油坑的步道可以看到火山地形,登顶后可以全方位观赏整个阳明山公园。一壶冻顶乌龙下肚,饱览盛景之余,顺便体会一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道理。汗水湿透又干透,是苦趣,也添乐趣。

  对越过了休闲级和入门级的山友来说,莫止步,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在等着你。台湾号称是全球高山密度最大的岛屿,资深山友以攀登百岳为荣。所谓百岳,就是选出的岛内百座海拔3000米以上,拥有奇、险、峻、秀且山容起伏明显的山峰。百岳全部登顶岂是易事?当中特别壮丽、独特,最能代表台湾高山气派的“五岳三尖一奇”,便成为有志者的优选项。首屈一指的,便是海拔3952米的玉山。

  台湾玉山主峰线步道,大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自塔塔加登山口起,全程徒步往返24.8公里,垂直爬升1402米,路窄且险,登山者要具备扎实的户外经验、可靠耐久的体力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没爬过玉山,怎么好意思自称是与台湾山峦打成一片的资深山友?本着这样的精神,我决定完成一人一杖一橐登顶的自我挑战。这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炼狱。行到后来,每段上坡路都成了地狱,而每段下坡路都像天堂。但是,在大自然面前,除了登顶的成功,更可以收起文明的傲慢,学会灵魂的谦卑,与岁岁枯荣的细草一起呼吸,与耸立千年的古木一起呼吸。

  那些美美与共的风景

  台湾的登山氛围特别友善。每次在山林间跟对面的山友擦肩而过,无论人数多寡,总能收到一句“你好”以及相互礼让之后的一句“谢谢”。如同松风吹万壑、清泉石上流一样悦耳。虽至简,而暖心。

  登山过程中我曾经仔细观察,基本上没有随手丢弃的垃圾。后来慢慢了解到,这份环保的实绩也非一日之功。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回忆说,20多年前他带瑞典环保部的人游台北,上山时发现,只要沿着垃圾走就不会迷路,这让他非常尴尬。结果瑞典环保部长跟他说:“别急,我们以前也这样。”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酝酿与成熟,“垃圾随身走,山间不落地”早已成为共识。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过去台湾有关部门规划郊野行山步道时,大量兴建水泥阶梯、护栏。便利是便利了,但容易对自然生态造成不能修复的破坏。其后,英美等国环境教育学者、登山健行团体及社会大众发起的“无痕山林”运动渐渐传到岛内。该运动诉求的重点,就是引导民众建立山林游憩的正确观念,实践可持续生态步道理论。台“林务局”据此培养出大批志工,默默在山林间从事步道建设、养护。他们就地取材,将过去“消费环境”的观念,转化成“环境参与”的作为,这种改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行山中,各美其美的风景是大自然,美美与共的风景是登山客。

  有台湾友人说,为何登山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它不仅能强身健体,游目骋怀,而且可以锻炼冒险犯难精神,养成吃苦耐劳习惯,更是一种与大自然深度亲近的行为。山人合一,这才是行山文化的灵魂。山爬多了,人自然就会表里俱澄澈。

  此中妙处,难与宅男宅女诸君言说。有了“相看两不厌”的可亲可近,有了“山在那里,无言待攀”的召唤,再加上环保可持续的实践体验,出一身臭汗而纳三者入怀,夫复何求?如此看来,有人以夜爬象山为台北风景之冠,实持别具匠心的理由。

行遍丘山总不厌
在香港是种什么体验?
闹市背后的清幽
责编:任成琦 邮箱:gtbhwb@people.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