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高校公布了全日制博士生的补助标准调整幅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中央部门和单位直属高校发布的官方消息称,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将全日制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之前的每生每年1.2万元提至1.5万元。地方高校方面,博士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也有较大幅度提升。比如湖北省教育厅近日发布新规,把博士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年1万元提高到1.3万元。距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的承诺对外发布约1个月,博士生们就迎来了“真金白银”的兑现。
提高对全日制博士生的补助标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业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推进了扶贫攻坚任务的落实,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多元混合 全覆盖
助学资金大幅增长、受益面大幅增加,这是近年来我国助学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2月底发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逾9126 万人次,比上年增加近700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比2015年度增长超过8%,达1688.76亿元。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公布了2010-2014年间的全国助学情况数字:助学资金共计5564亿元,其中2014年为1421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累计资助学生4.1亿人次,其中2014年为8544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0%以上。由此不难计算,最近7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超5.8亿人次,而助学资金超8800亿元。
对于我国助学政策体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丁小浩指出,中国现行助学政策体系涵盖了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实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涵盖了公办和民办学校,实现了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丁小浩指出,在助学政策执行层面,中国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和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和以财政资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辅的资助经费保障体系。同时,助学政策宣传、精准资助、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等机制也建立起来,使助学信息更透明,监管和监督更有效。有关方面大力引入银行资助卡、支付宝、集中发放、教育券等各种信息技术、金融技术以及财政手段,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效率与质量,也为加强资金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适应国情 促改革
对我国助学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丁小浩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由财政全额负担,高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提供大量“人民助学金”,补贴学生生活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单一财政支撑难以为继。1984年,国家决定招收一定数量的委培生和自费生。第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推进“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提出“师范和一些毕业后工作环境特别艰苦的专业的学生,国家供给膳宿并免收学杂费。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补助。”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全部实行并轨,不再分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3种计划形式,所有新生都要缴费。为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会由于经济原因而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就逐步完善以“奖、助、贷、勤、减、补”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制度框架,建立健全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校内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随后,相关部委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定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退役士兵教育资助、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等资助类型。
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我国在加大义务教育助学力度的同时,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设立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填补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国家资助制度的空白。
今年3月底,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为此,把“完善扶困助学政策”作为6大措施之一,继续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落实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奖助学金。
符合潮流 有特色
国家助学政策取得了非常可喜的社会效果,千千万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顺利入学、完成学业,进而改变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同时,这些政策也赢得了人们广泛认可。根据丁小浩和团队2015年所进行的调查结果,2015年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接近90%,学校和学生对其满意度分别超过95%和接近91%。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助学体系方面摸索出一条既符合国际教育潮流,又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成功路径。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建国指出,中国助学体系在三个方面与国际教育发展走向高度吻合。一是注重对学前教育资助,特别强调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资助;二是实现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全免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生活补助、营养餐等资助;三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建立学生资助体系。
在实践中,中国助学体系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经验。魏建国指出,高校新生入学资助和“绿色通道”就是中国助学体系的一大创造。他解释说,与国外在学生入校前就确认能否获得资助不同,中国学生资助发放主要依托高校。这样,如何解决学生在入校前后的经费困难,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新生入学资助和绿色通道正是基于我国特定的情况适时推出,消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特定时间可能面对的经费困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是如此。该贷款项目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措施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助学贷款项目所面临的各类难题。一方面,通过动员基层力量和采取共同借款人的做法,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实难和认定难问题;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把网络支付手段运用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等环节,取得了较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通道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资助方式在国际研讨会上受到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专家的强烈关注和积极评价。特别是网络支付手段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等阶段的成功运用引起了英国著名学生资助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尼古拉斯·巴尔教授的浓厚兴趣,他表示,将研究把其引入英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