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从落后到赶超 从仿制到引领 从低端到高端

外媒点赞中国造(中国品牌在海外)

本报记者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1日   第 11 版)

  二月二十八日,施工人员在西成高铁陕西段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2016年8月18日,西安至华沙的首趟中欧班列发车。
  姜 峰 唐振江摄影报道

  2016年6月7日,嘉宾在莫斯科一场发布会上使用华为手机。
  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摄

  2月8日,中国中车出口缅甸新款机车在大连启运。
  (图片来源:中国中车官网)

  2017年春节假期,云南迎来旅游客流高峰,赏花专列穿过罗平油菜花海。
  杨文明 张 俊摄影报道

  一名巴西农民展示自家的东方红拖拉机。
  (新华社发)

  青岛海西重机的生产基地。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在中国坐高铁是怎样的体验?近日,这个话题成为美国社交网络的热议对象。中国高铁不仅获得各国网友的夸赞,也颠覆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事实上,除了社交媒体,近年来英国《泰晤士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多对高铁、手机等中国品牌报以正面关注。

  世界点赞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形象提升的缩影。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廉价、山寨和低质,一批中国品牌开始得到国际认可。而在海外媒体上,细心的人们也会发现,外媒对中国品牌的报道也开始变得“友好”起来。

  

  摆脱廉价低质刻板印象

  “我们都担心中国货质量差,但即便如此,它们对我们也有用处。比如,中国生产的电话和其它产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以“我家的中国货”为主题,向世界网友征求意见和感受,其中,有名网友这样表达他的看法。那时,在部分消费者眼中,“便宜”、“低端”、“凑合”是中国货的代名词。

  4年后,为拍摄纪录片《中国创造》,BBC的记者来到中国,在体验了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品后,该记者不禁感叹“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

  如今,中国品牌在世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质量相当和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62%的消费者更喜欢中国品牌,人数比5年前高出一半多。而另一项针对韩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75%的韩国用户曾购买过中国制造的数码或家电产品。而这些用户中,有85%表示愿意再次购买中国产品。

  如今,“中国制造”正在迎来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时代。随着中国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和汽车等出口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形象也在逐步提升。而外媒也对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变化给予关注。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2011年,中国售出的智能手机约70%来自三大外国品牌:诺基亚、三星和苹果。当时,国内电子产品大多被认为是廉价仿冒品,不被本国和海外市场认同。“而现在,过去了不到5年,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去年,中国销量前10位的智能手机有8个都是中国品牌。”报道称。

  德国《商报》报道称,“没有品牌,价格便宜,这曾经是中国商品的标准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设计和打造品牌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法国《回声报》也表示,中国的生产商不再制造基础产品,而是开始提高档次。他们不再满足于出口商品或者购买美国债券,而是越来越多地希望得到市场、技术与品牌。

  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创造

  “中国公司大疆生产的‘精灵’系列无人机,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无人机产品。”在去年美国《时代》杂志推选出的“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 款科技产品”中,中国大疆无人机榜上有名。

  这不是中国新兴产品第一次在世界主流媒体上崭露头角。美国《纽约时报》网站近日刊文称,透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政府希望通过政策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这一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电池企业开始赶超日韩,机器人、飞机制造等领域也将得到扶持。

  事实上,社交网络、移动支付、视频直播等诸多领域的“中国式创新”也曾让《纽约时报》发出感慨:“中国科技行业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美国。一些西方科技公司,正从中国企业那里寻求创意。”在一篇报道中,《纽约时报》援引科技调研公司Stratechery的创始人本·汤普森的观点表示,“中国抄袭美国的说法早已过时,在移动领域,美国已经开始抄袭中国”。

  惊叹于中国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外媒近期频繁关注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近日刊文指出,中国正试图实现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目标,该计划旨在加强制造业创新,促进本土产品发展。报道指出,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核心基础零部件平均有50%以上来自国外。为了减少这种依赖,中国正专注于创建创新中心。“中国制造2025”旨在到2020年实现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将这一比例达到70%。”

  西班牙《世界报》则指出,中国不想只以一个廉价和污染工业中心的形象立于世界,而是希望到2025年成为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高科技天堂。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企业已经从‘模仿者’进化为有影响力的‘创新者’。”路透社报道称。

  国家名片带动世界发展

  位于昆山的德国机械制造商比勒公司距离上海只有一小时车程。在工厂车间内,德国人马库斯·希普正使用一台高科技设备,将小金属薄片制造成精密部件。

  这是德国广播电台网站日前发布的一篇报道中描述的场景。在报道中,马库斯·希普说:“以前中国企业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对高科技设备的需求。现在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很好的机会:在中国获得不菲利润并销售不少设备。”

  报道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德国经济。中国将在机器人、飞机制造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等领域重点发力,而外国经济——也包括德国经济将明确从中获益。

  德国媒体的报道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关注,尤其是中国制造能够多大程度惠及世界。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关注了中国去年对海外能源项目的融资飞速增长的情况,报道认为,2016年,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力及其他能源设施的贷款总额大幅增长,且大部分指向发展中世界,这凸显了其“基建外交”对发展中世界的吸引力,并加强了作为全球发展融资主要提供者的地位。

  除了工业、能源等项目,外媒还关注高铁、卫星等一批中国国家品牌对世界的影响。如今,神舟飞天创造“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中国深度”,高铁飞驰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导航展现“中国精度”。这些国家名片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美国《华尔街日报》聚焦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报道称,“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将成为首批加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到2018年,从东非到南太平洋的人们都可以用上中国的北斗二号系统,这些国家将享受中国的太空成就,通过北斗系统来刺激本国经济,并促进新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则在报道中关注了量子卫星“墨子号”对信息安全的影响。报道指出,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为全球数字通信安全带来了新希望。

外媒点赞中国造(中国品牌在海外)
用品牌说话(品牌论)
责编:卢泽华 邮箱:rmrbzgp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