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收留学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唐语林》记载,“太学诸生三千员,新罗、日本诸国皆遣子弟入朝就业”。当时的长安,具有了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又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今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安再次成为丝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汇集点。坐落于“大唐西市”旁的西北工业大学,则从丝路起点面向世界,开启其华美乐章。
西北工业大学与丝绸之路“结缘”在1990年初,时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有“航空四君子”之誉的季文美先生向中央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议,其目的是“加强西部地区与中东的物资交易和经济往来,以此推动西部地区稳定与繁荣,带动国产运输机的发展”,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讨论。次年11月,一架运-8飞机从新疆运载活羊直飞阿联酋,标志着“空中丝绸之路”试航成功。
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依托国家级教改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一境四同”即“1+4”模式,通过打造适宜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整体环境”(即“一境”),构建与现有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全英文授课体系,实现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即“四同”)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在航空工程、机械加工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特色专业建立了10个国际班,班上中外学生各占50%,统一全英文授课;自2011年开始招生,已培养了中国学生500余人,外国学生423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了解中国的紧缺型人才。
特色专业:
让学生学有所长
西北工业大学于1996年率先在航天工程专业招收第一批留学生,2016年在校留学生达1100余人,其中50.67%的留学生就读于“三航”相关专业。“学校最初也是选择在航空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开设国际班,采用‘一境四同’模式培养留学生及中国学生。”西工大党委副书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张骏说。
西北工业大学是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学校依托特色学科,与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接收对方选派的骨干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这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强、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留学生。
截至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共签署合作交流项目340余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项目占到1/3。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是拿着当地政府的奖学金。他们毕业后,也都去了当地政府部门或者大型国有公司,个别毕业生现已拥有本国部长、副部长级别的职位。”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涛说。
“我现在在研究碳泡沫材料,这种材料有优越的防火性能,希望相关成果能应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领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夏明汉说。夏明汉是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留学生,在校期间发表SCI索引文章26篇,因其出色的科研能力还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
夏明汉的成绩得益于巴基斯坦工程技术委员会(NESCOM)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的一项合作备忘录。NESCOM是巴基斯坦国家级科学研究组织,致力于为巴国各部门提供工业领域复杂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和远景研究,以及开展与各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从1999年起,该委员会每年选拔2-4名具有当地硕士学历的优秀科研人员,为其提供生活补贴,资助他们前来西工大深造。
家校情怀:
让教育更有温情
西安高校众多,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似、民族相通,现已成为中亚国家留学生的热门留学地。如何让留学生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是留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我的汉语名字叫乔思,今年5岁了,我喜欢西安,我去过钟楼和翠华山。”在巴基斯坦留学生夏明汉的汉语课上,孩子们用流利的汉语与笔者交流。为解决部分留学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西北工业大学专门在留学生公寓中腾出两间宿舍作为“留学生互助私塾”的教室,并定期资助教学用品。在“互助私塾”里,学生是留学生家庭的子女,教师是“留学生爸爸”。
让教育更有温情,为留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现在,西北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学汉语、穿汉服、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亲切地将中国称为“第二故乡”,还将关心和爱护他们的老师亲昵地称作“中国妈妈”。
“我们对留学生的认同教育也没有放松,国际班学生还自发组织成立了‘Shinning Team’志愿者服务队,创建了全英文报纸‘Bridge’,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武斌说。
西北工业大学还将学生社团、联谊会作为教育引导留学生的重要渠道。学校成立了“国际学生联合会”和“留学生‘大使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阳光国际交流营”“国际文化节”“文化桥”“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陕西海选赛等一系列活动,并组织留学生参与城固志愿服务、铜川市政府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引导留学生了解陕西、认识中国。
全球合作:
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4年,西工大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2015年,学校参加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2016年,中国西北地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在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挂牌仪式上,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代表英国大使馆向合作双方学校致以衷心地祝贺。她说:“作为西北地区首家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工程学院不仅是中英教育交流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体现了两国双边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始。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域,希望学院继承西安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汇聚两国学术精华、促进人才交流,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迎接现代丝绸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印发。办法已定,路该何往?西工大人早已“圆木警枕”。
“我们实验室就是留学生的‘中转站’,只有搞好了,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才能从这里走向全球。”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周军教授说。周军教授带领的“造星团队”与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共同发起欧盟QB50计划,研制出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随长征七号一起飞入太空。
“2017年,我们学校共有9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2位外国专家荣获陕西省政府‘三秦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陕西各单位之首。”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说。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有无相通”“博采众长”承载着一所大学的未来。西北工业大学在丝路起点,开启面向世界的追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