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小别离”还是“不别离”

鲁柏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07日   第 07 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父母将学龄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更加国际化的培养,也让孩子忍受“小别离”的现实。潮流滚滚,有人却独辟蹊径,选择了“不别离”。

  新书《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的作者李春利,便是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她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打开家门,给孩子请来“全世界”。所谓“全世界”,指的是当下悄然兴起的“互惠生”——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成为寄住主家的外国客,同时担负起陪伴教育孩子的职责,让中外理念互补共享。如此“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给人一股“清泉石上流”的感觉。

  送孩子出国和主动打开家门迎八方来客,看上去似乎无甚区别,实质却基于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尚在价值观形塑期的孩子,一旦置身于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社会,“全盘西化”几乎不可避免。在李春利看来,这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尤其不是中国人教育的终极目标。试想一下,黄皮肤黑眼睛的我们一旦丢了根,在国际化竞争当中变得面目模糊、毫无特征,便真的会有立足之地了吗?

  李春利选择了“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教育模式。她把自己家打造成“国际空间站”:这里既有哥伦比亚“人精”姐姐带来的混世哲学,又有德国姐姐“仙度瑞拉”不温不火的处事方式;既有瑞典姐姐尼娅过于自我带来的文化冲突,又有芬兰姑娘汉娜对中国与北欧快慢分明的反思……每个互惠生的出现,既是一次文化的激荡,又是一次教育观的碰撞,同时还引发了孩子在不同语言上的兴趣和精进。

  在此过程中,李春利和孩子皮皮并未唯国外的“先进文化”是从。她始终以客观冷静的心态打量着文化间的龃龉,并小心翼翼地区分出个体差异。自利还是利他、自足还是依存、讲礼还是自然等种种问题,她不替孩子做决断,而是同孩子一道在繁杂的价值丛林中探索出路。作为妈妈,她既有责任将中国文化的底蕴交到孩子手里,同时也能以广阔的视野不断改进自身,从而接上整个世界的“地气”。

  除了文化上的思考,李春利还在书中涉及了一些更具普遍性的育儿话题,譬如爱要给多少度,要不要陪孩子睡,要不要上兴趣班,要不要给孩子规划前途……一方面显出作者在国际化熏陶下的深思熟虑,另一方面流露了她对孩子难掩的爱和责任感。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想把世界都给你,但你却只想要自己的天地,想所有都为你选好,但父母的选择也许本身就包含着无力。”理念的优劣、用心的深浅、陪伴的品质,所有的都是变量,只有父母之爱,才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值得一提的是,李春利曾经作词的《烛光里的妈妈》正是她当下的生活状态。身为编剧的李春利,曾将自己的育儿经历写成了电影《洋妞到我家》,由丈夫执导,女儿皮皮主演,陈建斌、徐帆、孙红雷、郭涛、佟丽娅、张小龙等一众明星加盟,可谓星光璀璨。

厉害哟,我的红楼梦(名家读名著·王蒙谈《红楼梦》(一))
“看脸”不会长久(读者之声)
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2017年1-2月“中国好书”
极富个性的《宋诗选注》(老书新读)
“小别离”还是“不别离”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