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胡同范儿

刘一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06日   第 03 版)

  20多年前,我在一篇写胡同的文章里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儿,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

  胡同是个蒙古语,但这个词儿带有明显的京味儿,因为北京人一定会读“胡同儿”,即“胡痛”,而不会读“胡铜”。“胡同”这个词产生于元代,北京现存元代的胡同还有几条,有名的如西四的砖塔胡同,到现在有800多年了。

  这800多年积累下的胡同文化,您说有多厚实吧?这么厚实的文化底蕴能没“范儿”?

  尽管就某一家族而言,也许他们老家是河北或山东,他爷爷那辈儿才来的北京,但他们来北京后住的是胡同呀!一个人被胡同文化所“浸泡”,甭多喽,十年八年身上就有胡同“范儿”了。

  远了不说,30年前,百分之七八十的北京人是住在胡同里的。那时的胡同高楼很少,当然,胡同是非常安静的,很少能看见外地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胡同里来个蓝眼睛的“老外”,人们还会像看大猩猩似的那么新鲜,自发围观。

  安静带来了安闲和安逸。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

  那会儿,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生活起居按现在的标准,连“温饱”都够不上,但胡同人却活得有滋有味儿。浓浓的人情味儿冲淡了穷日子的苦味;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与幽静,让胡同人享受到天子脚下的安闲与自在。

  胡同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京城历史的见证者。受过各种政治风云洗礼的胡同人,经历过朝代更迭、时局动荡、城池沦陷、异族侵略、变法维新、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等变故,眼界自然开放、心胸自然豁达、心态自然淡定、性格自然爽快。皇天后土的胡同人的大气、宽容、厚道、局气,是其他地界的人不能比的。

  胡同人向来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也自认为是“范儿”的体现。一口醇厚的京腔京韵,犹如一壶陈年老酒,让人陶醉在语言的韵味里,感受历史的沉淀。胡同人身上的“范儿”,似乎来自于“胡同基因”,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用修饰和夸张。没辙,这种“劲头儿”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但这一切,都因为城市的变迁和胡同的拆迁而改写了。尽管早在20多年前,京城只划定了30片胡同文化(历史文化)保护区;尽管南锣鼓巷、什刹海、五道营、大栅栏等老胡同重新恢复以后,已经不是原汁原味儿;尽管您现在走在城区的街道上,找个胡同人打听道儿,比在街上捡煤核儿都难,但胡同的文脉还没断。

  地道的胡同人,虽然不住胡同了,但张嘴说话,依然是京腔京韵,举手投足,依然是胡同“范儿”。胡同文化传承了800多年,虽然它很老,但它又是那么年轻。因为它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年轻一代总是感到那么新奇。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能没有魂。是的,胡同就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根儿!所以,树砍了,只要有根,依然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如此说来,胡同的“范儿”会消失吗?难!即便有一天,京城的胡同彻底消失了,但是您放心,胡同“范儿”也会存在,因为北京人不会消失,北京文化的根儿也不会消失。

  (作者刘一达为著名作家)

故宫藏品新增5.5万余件(事件新闻)
太极舞动张家界(焦点瞬间)
胡同范儿
中华健康快车光明行启程(新闻点击)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